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8篇
  免费   1451篇
  国内免费   1865篇
测绘学   1025篇
大气科学   1758篇
地球物理   1063篇
地质学   3121篇
海洋学   1003篇
天文学   158篇
综合类   515篇
自然地理   116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514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以武都区和文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IS技术详细研究汶川地震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文县触发的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烈度、地形坡度、断层、高程、地层岩性的相关关系,采用基于GIS的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学科分析。结果表明:极高危险区在高程上主要分布在集水高程区,高度危险区主要沿白水江、白龙江等主干河流两侧极高易发区的边界向两侧扩展,轻度和极轻度危险区面积占比较小,主要分布在低烈度、活动断裂不发育、人类活动微弱的高海拔地区,另外国道G215沿极高危险性区域分布明显;利用危险性等级分区结果统计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得到武都区和文县潜在影响人口,发现研究区约78万人将受到地震滑坡灾害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2.
在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思潮中,记忆研究逐渐受到地理学者的重视。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将突破时空界限,在广域范围内形成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本研究对1990至2017年国内外有关乡村记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结果发现:①记忆是多学科的研究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不同于国外重视对地方、景观等记忆的空间感知研究,国内更关注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情感依恋。②乡村记忆作为一种地方性表达,在理性语境中与全球互动融合的同时也逐渐消解,急需进行保护与传承。③本文尝试从范式、视角、尺度、理论、内容和方法层面初步建立乡村记忆地理的研究体系,未来研究应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理学主导的学科交叉、构建理论体系、拓展全球-地方视阈内容集成、运用多元分析方法等方面加以深化,以期为乡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3.
机载LiDAR点云的分类是利用其进行城市场景三维重建的关键步骤之一。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图像领域性能较好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提高点云分类精度,并降低训练时间和对训练样本数量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机载LiDAR点云分类方法。首先提取归一化高程、表面变化率、强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4种具有较高区分度的点云低层次特征;然后通过设置不同的邻域大小和视角,利用所提出的点云特征图生成策略,得到多尺度和多视角点云特征图;再将点云特征图输入到预训练的深度残差网络,提取多尺度和多视角深层次特征;最后构建并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利用训练的模型对待分类点云进行预测,经后处理得到分类结果。利用ISPRS三维语义标记竞赛的公开标准数据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区分建筑物、地面、车辆等8类地物,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87.1%,可为城市场景三维重建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34.
讲述了辽宁省1:10 000地形图更新与数据建库生产过程中引入了省级监理机制,对确保项目质量并按时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引入监理机制的目的、作用,并说明了监理在本项目中的组织情况和承担的职责,对省级监理在项目中的12项具体监理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出监理是项目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作用非常突出,效果十分明显,测绘项目引进监理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5.
李姣  姜金钟  杨晶琼 《地震学报》2020,42(5):527-542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S4.8和M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地震目录,并对其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双差重定位获得了漾濞地震序列中193次地震的精确位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3 km和1.9 km,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使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得到了1 625次中小地震事件,事件数量是云南地震台网目录中的6倍,被检测事件主要为主震后早期余震及ML≤0微震事件。对比2016年云龙MS5.0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后初步分析认为,“震群(多震)型”和“主余型”地震序列的一个主要区别可能是“震群(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余震数量相对更少、余震活动衰减得更快。   相似文献   
36.
热储层由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共同构成,二者热量传递的方式存在很大区别。仅考虑基质渗透率或裂隙渗透率,与实际采热过程并不相符。只有明确基质-裂隙双重渗透率下热储层的变化规律,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地热资源。因此以青海共和盆地地热田GR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热流固耦合理论,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水流传热模型。通过考虑不同基质渗透率(0,1×10-18,1×10-16m2)、裂隙渗透率(5×10-11,1×10-10,2×10-10m2),得到了储层温度场、应变场、应力场、位移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仅考虑裂隙渗透率,会高估储层的开采寿命和产出温度;会低估采热过程中储层产生的压应变和沉降量,表明基质渗透率不能忽略。(2)最优裂隙渗透率为1×10-10m2,此时最适宜进行热开采;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储层寿命低于50 a。(3)采热初期,相比裂隙渗透率5×10-11m2时的最大压应变,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最大压应变提高了2. 74倍;采热40 a,相比裂隙渗透率为5×10-11m2,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储层沉降量增加0. 164 05 m,沉降区域扩大3倍左右。所得结论对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开采过程中渗透率与储层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7.
针对孔隙渗透地层的随钻声波测井问题,用Biot-Rosenbaum孔隙弹性波测井理论推导了孔隙地层的随钻井孔声场表达式.据此考察了随钻条件下井中斯通利波的波形、相速度频散、衰减以及相速度对渗透率的灵敏度,并与电缆测井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钻条件下斯通利波对地层渗透率的灵敏度相对于电缆测井有明显增加,更有利于用来反演地层渗透率.为快捷有效地处理现场测井数据和反演计算,采用简化Biot-Rosenbaum理论和钻铤的等效模型,对随钻斯通利波的频移和时滞进行联合反演.结果表明,随钻斯通利波反演的渗透率与核磁渗透率和岩心覆压测试渗透率符合较好,并且与常规测井曲线所反映的储层性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利用随钻斯通利波评价地层渗透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8.
39.
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构建及中国未来干旱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庆志  孙鹏  张强  姚蕊 《地理学报》2020,75(7):1465-1482
旱灾是一种致灾因子与成害机理均非常复杂的自然灾害,也是目前对其检测与风险防御最为困难的自然灾害种类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的变化逐渐趋于非平稳化,水文气象序列的非平稳性已有广泛研究,但在干旱检测指标中却鲜有考虑。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非平稳性理论,构建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并进行适用性评价,利用NSPEI评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 非平稳性站点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三角地区、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NSPEI拟合最优的站点占中国气象站点的88%(2177个站点)。② SPEI对温度较为敏感,在评估未来干旱变化时会高估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性,而NSPEI能够克服这一弱点,较SPEI可更好的检测中国气象干旱,且能很好的刻画中国未来干旱变化。③ 低、高排放情景下中国北方干旱加剧,南方呈湿润化趋势;中排放情景下中国北方湿润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南方则呈干旱化。基于NSPEI干旱检测结果,中高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极端干湿历时与发生频率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