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32.
点源冰雹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一类新型冰雹云——点源冰雹云。文章介绍了点源冰雹云的实例、特征、演变规律、单体性质及单体之间关系等。此文还介绍了它的模式及它与传播雹云的异同。  相似文献   
33.
分析了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暴雨、灾情及其成因,提出了既能缓解城市短历时暴雨灾情、又能充分利用城市雨水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34.
利用立交模式的原理,对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并对山西地震带具有立交成因的强震危险地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太原盆地南端、大同盆地南端和北端、忻定盆地中段是可能孕育大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的震害预测,提出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单元的震害预测思路,同时对震害预测和减灾对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6.
从宽角地震数据得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南部的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INDEPTH计划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一条跨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缘的深地震共中点(CMP)剖面,它绘制出俯冲到喜马拉雅之下的印度大陆地壳的顶部(主喜马拉雅道冲或MHT)和底部(莫霍层)轮廓。我们用移动式地震仪记录了CMP剖面的爆炸,偏移距最大达155km。短偏移距数据证实了CMP剖面的数据,而我们的大偏移距数据则以强反射带为主。我们将这一反射带的强的初始相位解释为藏南滑脱系(STD),而其最后一个相位则为MHT的反映。我们用CMP剖面的初动数据去详细地模拟最上部2km的结构。亚东裂谷系中年青的伸展盆地的深度约束在2km,给出了裂谷东侧的断距为4.6km,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内的正断层,E-W向伸展1.5%。宽角数据用于建立地表到MHT的地震波速度模型。STD反射体北倾13°,从约6km深(在CMP剖面南端之下)到22km深,然后变平,倾角减至5°。这样,我们的观测提出STD是一个深的基底断裂,对MHT,我们观测到倾角为75°,NNE倾,从高喜马拉雅山脊下的-20km海拔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约70km处的-36km海拔(地表下40km)。我们提出印度地壳可能俯冲到缝合带地表之下,却不可能是整体俯冲。  相似文献   
37.
本文根据现代沉积学理论,对我国西南及中南部早震旦世南沱组砂岩、砾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相、古板块构造、古气候—地理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南沱组是山间泥石流和海相重力流沉积作用的产物,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山间—山前泥石流(滇东、鄂中古陆);(2)火山泥石流(四川西昌);(3)浅海相重力流(黔中、长江中下游);深水斜坡相重力流(黔东南、桂北及湘南)。南沱期大规模暴发重力流的主要原因:一是南沱组坚硬和巨厚砂岩、砾岩覆于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之上,形成一个易于滑动的界面;二是在低纬度区的热带气旋和火山活动,起到了触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银锡钨等元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9.
为了解决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建设后探测数据的应用和共享问题,利用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开发一套自动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处理储存、灾害天气预警和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  相似文献   
40.
兰州市取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中单颗粒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兰州市2005年冬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单颗粒的矿物组成,用能谱扫描电镜识别和统计了兰州市区(东方红广场)和郊区(榆中县)两个采样点的单矿物颗粒。结果在市区样品中识别出方解石、伊/蒙混层、石英、斜长石、伊利石、石膏、绿泥石、高岭石、浊沸石和钾长石等21种矿物,前7种占统计总量的75%以上;郊区样品中识别出20种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伊利石、绿泥石、斜长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占70%以上),与市区相比缺少钾石膏、金红石和水铝酸钙而增加了硫酸镁和磷灰石。总体来看,大气PM10中的矿物颗粒可分为粘土类、长石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氧化物类和其他六类,以粘土类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约占60%);冬季市区颗粒物表面的“硫化”现象较郊区严重;这些矿物颗粒主要来自地表土,人为排放和大气中二次化学反应生成的矿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