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47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46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Based on the final analyses data (FNL) of the 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 of the NCEP and the obser- vational radiosonde data,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n eastward-moving low-level vortex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June 2008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vortex was related to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northwesterly over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westerly zone and the southerly from the Bay of Bengal at 500 hPa, and also to the diverg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entrance re- gion of the upper westerly jet at 200 hPa. Their dynamic effects were favorable for ascending motion and forming the vortex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Q1) is discussed based on a transformed potential vorticity (PV) tendency equation. By calculating the PV budgets, we showed that Q1 had a great inffuence on the intensity and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vortex.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the vortex, the heating of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Q1 was centered to the east of the vortex center at 500 hPa, increasing PV tendency to the east of the vortex. As a result, the vortex strengthened and moved eastward through the vertically uneven distribution of Q1. In the decaying stage, the horizontally uneven heating of Q1 at 500 hPa weakened the vortex through causing the vortex tubes around the vortex to slant and redistributing the vertical vorticity field.  相似文献   
32.
毫米波测云雷达的系统定标和探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毫米波测云雷达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部双线偏振全相干8.6 mm波长的测云雷达.本文在介绍该雷达系统的参数和技术特点的同时;重点阐述了厂家用外接仪表对该雷达天线系统、发射机系统以及接收机系统等硬件参数进行测试的方法,检验了雷达回波功率动态范围的定标和测量参数的定标结果;并从理论计算,配合试验区域内另外两部10cm波长的天气...  相似文献   
33.
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信号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将滤波后的每个降水周期划分为8个位相,其中第3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正距平最大,而第7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负距平最大,在此基础上的诊断结果表明:1)振荡强弱偏差场,在梅雨降水偏多的第3位相,低层大气中类似Rossby波列从南海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阿留申群岛延伸至阿拉斯加地区,其中南海上空的反气旋和日本上空的气旋相互配合,造成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有利于准双周降水正距平的产生。在降水偏少的第7位相,波列位相基本反向,传播路径偏南。2)第3位相时高层环流显示,鄂霍次克海地区高度场正异常明显,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负距平共同作用为梅雨降水提供了足够的干冷空气。第7位相分布相反。3)前期3月至同期的黑潮及其延伸区海表温度和梅雨的准双周振荡强强度之间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黑潮及其延伸区持续的正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而增强梅雨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相似文献   
34.
基于CloudSat资料的冷涡对流云带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可见光云图分析了2006年7月20—24日我国东北一次冷涡过程不同时期对流云的垂直结构以及云内中小尺度的结构,发现在冷涡发展阶段的初期,暖锋对流结构表现为孤立的回波系统多,强对流深厚,对流系统体现为孤立、深厚的特征。在冷涡发展成熟阶段,回波强度比冷涡发展初期的对流系统有所减弱,且为浅薄的对流系统。冷涡系统影响下发展的锢囚锋回波系统顶部呈现独特的结构特征:东南部为干冷空气侵入造成的回波区, 中部为锢囚锋主体对流区, 西北部为暖锋遇冷锋抬升作用形成的回波区。在锢囚锋尾部存在冰水含量与液态水含量分层现象,干冷空气侵入层在5 km高度左右,在干冷空气侵入层上部为冰水含量分布的弱回波区,下部为液态水分布的弱回波区。在冷涡成熟阶段,对流系统分布在冷涡外沿,表现为孤立的对流系统,冰水含量多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冷涡的北面,而液态水主要分布在冷涡中心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35.
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雯雯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11,30(2):267-276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9年7月29~31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结果表明,TBB卫星资料显示出在低涡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热带气旋类低涡相似的涡眼结构.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低涡的降水落区、强度以及内部结构,正位涡区随着低涡的东移而东移.在动力结构上,低涡发展过程中,涡心处散度和涡度的变化不大,垂直速度...  相似文献   
36.
地形影响热带气旋“泰利”降水增幅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的融合资料,采用WRFV2.2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泰利”(0513)降水增幅过程中的大别山地形效应。结果表明,大别山地形对“泰利”降水影响明显,改变了降水增幅的中心位置,降水强度增幅约为15%,但是降水增幅是否发生与大别山地形无关。大别山地形的存在导致了地形辐合线和...  相似文献   
37.
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兆慧  王东海  王建捷  刘英 《高原气象》2011,30(6):1505-1515
2008年1月25~28日一次远离地面准静止锋的锋后暴雪突破了武汉百年气象史的多项纪录。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TBB资料诊断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与华南准静止锋关系密切,锋生、锋消变化与降雪天气的出现和停止一致;锋生函数各项在不同时段对锋生、锋消的贡献不同;水平变形...  相似文献   
38.
超低仰角扫描改进高山雷达降水估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八林  刘黎平  王改利 《高原气象》2011,30(5):1337-1345
利用2004年5月云南大暴雨过程的26次昆明雷达超低仰角对比观测体扫资料,分析了昆明雷达0°和0.5°仰角数据以及对比了定量估测降水的情况。结果表明:0°仰角探测到的降水分布范围更大;与0.5°仰角相比,通过定量计算,探测降水范围能提高约9.96%,估测的降水总量约为11.6%。从探测到的降水量和范围来看,0°仰角较0...  相似文献   
39.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合并造成的;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东北风是MCC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0.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大军  江玉华  李莹 《高原气象》2011,30(5):1158-116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中层低涡、低层切变线(低涡)以及台风"天鹅"。该过程是由3个接连发生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的,发生在西南低涡闭合涡旋范围内的非对称处。利用WRF_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