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陈学庭 《地震研究》1995,18(1):29-40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在前几年圈定的滇东重点监视区范围内量取了11个台近站2500个地震尾波资料,计算了各台在研究的大区域及6个小区域内的随时间变化的Q值,并分析了其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得出滇东重点监视区在未来3至5年内不会有7级以上大震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2.
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对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变化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所研究的地震波包括体波(P,S波)、尾波和短周期地脉动三类。特征量有:体波与地脉动的波形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尾波的时间熵、振幅比、持续时间、观测与计算持续时间差及其二阶差分、Q_c值、反映介质混浊度与震源特性的系数a_c等。所得结果表明,三类地震波的上述动力学特征量大都在震前一至半年左右出现、有的在6-10天乃至一天以内出现过不同形态的阶段性异常变化,因而可看作海城地震的中短期和临震的地震波前兆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33.
34.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是否可由尾波测得特定场地的S波响应。我们使用了南加州4个TERRA地学透镜台观测到的1992年半德期和大熊地震的余震的记录。由于TERRA地学透仪的大动态范围,所记录的S波具有宽频带响应,而尾波的持续时间也长。  相似文献   
35.
粤西地区的地震尾波Q值和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林美 《华南地震》1989,9(2):1-13
根据Aki的尾波理论,利用短周期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用两种方法估测了粤西地区的尾波Q值,得到了如下结果;Q_0值为260—370,频率相关系数η值为0.0—0.2。阳江地区的Q_0值较低,其它地区大致相同.Q_0值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研究了粤西地区的尾波衰减特征,得到尾波衰减率K为1.88—3.18,K值与Q值的分布彼此有较好的对应性。以上结果可为地震烈度衰减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本文利用高龙生等运用的方法,以寻乌震群近台资料,按单次散射模型和多次散射模型求得了各台相应频率所对应的Q和Q~+值,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确定赣南环形构造的代表值为Q~+=341±16,阐明了其包含的物理意义和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37.
Aki 提出的单次散射模型由于它的简单而显得很实用.作为单次散射模型的改进,本文表明应用多次散射模型也可给出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来估算一定地区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本文分别用尾波的强度和衰减求出与散射有关的 Q 因子.可以看到,尽管单次散射模型和多次散射模型两者给出了十分接近的结果,但后者显得更加合理并有其自相一致性.本文认为,无论运用哪个简化了的模型,方程(InA=1——Int——b1t 或 InA=2——0.5lnt——b2t)中的对数项是不可忽略的.本文应用北京地区地震台网资料,求出了频率在1Hz 左右北京地区 S 波的平均自由程,结果见表2.   相似文献   
38.
北京地区尾波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万琴  韦士忠 《地震学报》1990,12(4):442-447
Aki(1969)提出了单次反向散射模式,该模式认为,尾波是由许多随机分布的不均匀体产生的单次反向散射波叠加而成的,是随机过程的结果。因此,尾波的某些性质反映了不均匀介质的平均效应,而与震源到台站的具体路径无关。这个模式成功地解释了这样的观测事实,即不同的微震记录中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的形式基本是一致的,与震中距的大小和波传播的具体路径无关。Aki和Chouet(1975)认为,由于散射波所经过的路径比震源距大得多,所以可把台站和震源近似地看作同一个点。在这种情况下,近震图上延迟时间为t的尾波是由半径为β·t/2的球体表面的不均匀体产生的单次反向散射波叠加而成(延迟时间t是从发震时刻算起的,β是S波波速)。如果散射体随空间分布是  相似文献   
39.
40.
利用区域性台网记录测定了任邱油田注水诱发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和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地壳上层有很大水平应力,断层面解受注水井附近局部原生断层影响与华北现代应力场的优势破裂方向和错动方式有差别。地震应力降分布范围为0.2—3.0巴。平均尾波Q_0值为75,属于地壳上部沉积岩层的正常情况,发现在时间上表现出与注水量增减有关的波动。在空间上表现出震群密集区Q_0值较外围区偏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