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两种干旱指标在乌海地区干旱分析中的应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旭春  王澄海  张永生  姜桓 《气象科学》2007,27(Z1):162-168
本文对降水量距平百分率、M 指数两种干旱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适合乌海地区的干旱指标,并以此为乌海地区的干旱指标,根据乌海实际干旱情况,将干旱等级标准按不同时间尺度进行了调整,根据调整后的等级标准,对乌海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当前湖泊水下地形测量的一般方法和作业过程。针对逐点插入构建不规则三角网算法,本文提出了效率改正算法和格网索引号快速计算算法。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给出了湖泊水下数字高程模型的一般应用模型——任意点高程计算、填挖方计算模型及等深线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33.
面阵CCD数字航测相机影像几何拼接误差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多镜头、多面阵CCD航空影像的几何特点;构建了利用多个面阵CCD影像合成大像幅、中心投影数字航空影像的误差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像拼接误差对成图精度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推导出建立多面阵CCD数字航空测量相机系统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指标,并通过模拟数据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4.
线阵推扫影像的核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线阵CCD推扫式影像和框幅式中心投影影像的核线理论的对比研究,建立了线阵CCD推扫式影像的核线理论,并探讨了它的基本特性,从而为核线在线阵CCD推扫式影像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5.
自适应空间信息移动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系统是空间信息系统继由传统PC计算环境向有线Web分布式计算环境扩展后,向移动计算环境的新发展。文中在分析移动计算环境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的若干特点及关键技术,研究了自适应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方案。  相似文献   
36.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发育一套厚层块状白云岩。在西部地区定边至鄂托克旗一带,这套块状白云岩连续厚度达数百米。定探l井揭示的最大厚度为431 m。自西向东,白云岩体由厚变薄,并与石灰岩呈指状交织。这套块状白云岩由粗粉晶-细晶白云石组成,斑状结构发育。常见云斑的边界为缝合线,这表明斑状白云石化明显受缝合线控制。 白云岩有序度平均值为摩尔含量平均为50.65 g/mol。δ13C的平均值为0.6‰(PDB),的平均值为-7.4‰(PDB)。主体细晶白云石中液态包体常见,最低均-温度为104℃,包体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上述特征表明,这套白云岩是由深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它显示出良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后备储集岩。  相似文献   
37.
遥感影像数据模型及影像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总结图像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遥感影像的种类、一般存储方式、影像与具体应用的关系,指出遥感图像管理的特殊性,提出了遥感影像在关系数据库中的逻辑表达模型,讨论了该模型支持下的基于图像内容的查询问题,最后介绍一个遥感影像数据库的设计原型。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的第I部分用资料分析证明,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1989年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岸爆发,接着才有南海(SCS)季风爆发和印度季风爆发。在亚洲季风爆发的这三个阶段中,每阶段都伴有高原上空气柱的急速升温。本文是第I部分的继续。它指出:高原上空气柱的每一次急速升温都与中高纬度源于地中海上空的、频率为2~3周的低频(TTO)暖脊东传到高原上空相联系。季风爆发的每一阶段都伴有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频率为30~60天的低频(MJO)散度扰动和从热带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频率为2~3周的低频(TTO)散度扰动。当这些低频扰动的暖位相和上升位相在所定义的“东亚季风区”(EAMA)锁相时,亚洲季风阶段性爆发出现。大气低频振荡的有利位相在EAMA区的锁相因而是亚洲季风各阶段爆发时间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39.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