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电阻率各向异性及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广泛存在地壳中,尤其是浅部.因地震、矿山开采、火山喷发以及大型地质构造运动会明显改变地应力场,从而导致裂隙优势排列及裂隙中充填的流体重新分布,最终导致明显的电阻率各向异性.通过监测其变化,不仅可研究和了解地应力场的动态演化过程,还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矿震、火山活动和灾害性地质构造运动的依据,并研究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机制.本文从室内、野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面对电阻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其在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室内电阻率各向异性岩石实验研究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新手段--电成像技术实验研究岩石电阻率各向异性的思路,期望建立研究电阻率各向异性的阵列式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32.
李佳思  余兴  朱涛  严红  张顺存  杨永恒  邹妞妞 《地质学报》2020,94(10):3074-3089
为恢复中拐凸起JL30井区上乌尔禾组碎屑岩储层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性质,探明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上乌尔禾组13件细粒碎屑岩样品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主微量元素丰度接近UCC平均丰度,稀土元素丰度变化大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及轻微的Eu负异常,指示物质成分来源于上地壳,且未发生大规模热液作用。剔除成岩蚀变作用影响后的Sr/Cu和∑LREE/∑HREE显示上乌尔禾组沉积期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降水丰沛,Mg/Ca和Sr/Ba以及自生矿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和Th的比值显示沉积水体属于富氧条件下的微咸水环境。古沉积环境控制了沉积相类型,影响着储层物性的优劣,受此影响,上乌尔禾组沉积环境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向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演变,整体表现为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的正旋回沉积,中间发育多套小旋回,形成了多套下储上盖组合,有利于油气成藏。La/Th- Hf母岩类型判别图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母岩类型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及部分基性岩与长英质岩混合岩,古老沉积岩的贡献不大。La/Sc Ti/Zr判别图及稀土元素参数特征显示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类型为切割的岩浆弧。大陆岛弧活跃的构造运动促使研究区形成了“两凸一凹”地貌形态,为沉积物提供了可容空间,是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形成的基础;后期火山活动的停歇是上乌尔禾组碎屑岩沉积物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33.
对新疆博格达造山带东段沙沟库都克闪长岩进行系统的LA-ICP-MS测年、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初步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41.9±1.3)Ma(MSWD=0.15),属早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该岩体以低TiO2、较高Al2O3、较低MgO、贫P2O5,较高的Na2O/K2O比值(1.93~2.65),ΣREE相对较低,ΣLREE/ΣHREE为4.17~5.70,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79~0.8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Cs,Rb,Ba,Th,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等)为特征。研究表明,该岩体可能为下地壳物质(源岩为底侵的玄武质岩石)受热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可能存在石榴子石+角闪石残留,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其动力学机制与石炭纪卡拉麦里蛇绿岩带或康古尔塔格-黄山深断裂代表的古大洋消减引起的陆内拉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4.
朱涛  王兰炜  冯锐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5):1270-1284
本文将横向黏度变化提高到3个量级,获得了地震波速度结构约束下的大横向黏度变化的地幔浅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对流图像.与小横向黏度变化下的结果相比,本文的结果具有显著的改善.对极型场对流图像,主要体现在本文结果能更清楚地解释太平洋板块、大洋洲和南美洲以及东太平洋洋中脊处的现今运动状态;对环型场对流图像,能更合理地解释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35.
北祁连奥陶系阴沟群硅质岩对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目前多认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北祁连西水地区奥陶系阴沟群中的硅质岩w(SiO_2)值、Si/Al值、Al/(Al+Fe+Mn)值、Fe/Ti值、(Fe+Mn)/Ti值、w(∑REE)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Al_2O_3/(Al_2O_3+Fe_2O_3)值、U/Th值、Ti/V值、(La/Ce)_N值、δCe值指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w(Al_2O_3)值与w(MgO)值、U/Th值、Al_2O_3/TiO_2值均反映硅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陆源碎屑的影响;Al_2O_3、TiO_2、Cr、Rb、Ba、Zr质量分数特征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硅质岩的形成与岛弧以及弧后盆地有关。综合分析与奥陶系硅质岩伴生的火山岩岩石组合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西水地区奥陶系阴沟群硅质岩应属大陆边缘背景下,其弧后盆地靠近岛弧一侧的产物。这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沟-弧-盆体系的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唐藏变质基性火山岩分布于陕西省凤县唐藏乡一带,主体在唐藏-黄柏塬韧性剪切带上,东接商丹缝合带,西邻高桥-娘娘坝岩体,南部与泥盆系地层相接,北与古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秦岭岩群相邻,部分地段被太白岩体覆盖.  相似文献   
37.
The anomalies of electric-magnetic field and self-potential before earthquakes are important precursory phenom-ena.A simulating experiment study on the variations in ultra-low frequency(ULF)magnetic field and self-poten-tial during rock cracking was carried out in a magnetic field-free space.The results revealing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s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anomalises are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U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signals.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at the initial stage the slow changes in strain.self-potential and magnetic field with small amounts appeared firstly near the source of initial cracking,and then extended as the crack developed on.In the time domain,the self-potential anomaly emerged first and ULF magnetic field changes arose then.The shape of the U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anomaly varied ob-viously in early-,mid-and late-term of the test.The authors attributed the pulse-like changes of self-potential to the generationj and movement of the accumulated electric charges during the cracking caused by charge separation on the crack tips within the sample.While the magnetic pulses of shorter-period 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test,may be induced by instantaneous electric current of the accumulated charege during the cracking acceleration.The technical method and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are given in detail and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precursors before earthquake are discussd in the present paper as well.  相似文献   
38.
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超低频电磁异常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前电磁场和大地自电位的异常是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在零磁空间对超低频段的磁场和自电位的变化进行了岩石破裂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揭示出电场、磁场出现异常变化的全过程,对深入认识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发现,岩石受力后应变、电位和磁场的缓慢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是首先在近破裂源处出现,继而随裂纹的发展而改变位置;在时间序列上先出现自电位异常,然后是超低频磁场的变化;在异常形态上,超低频电磁信号呈现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岩石微破裂引起裂隙尖端处的电荷分离. 静电荷在局部区域的积累和运移,导致了自电位的脉冲状变化;而在主破裂阶段,积累电荷的急速运动形成瞬间电流,激发了脉冲式的磁场异常.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综合实验的技术步骤和观测结果,并对地震电磁前兆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
基于MBR的多边形内点自动生成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传统多边形内点生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MBR(MinimumBoundingRectangle,最小外切矩形)的内点自动生成算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凹、凸多边形,而且可保证在多边形具有“岛屿”时,内点正确。  相似文献   
40.
蔡少华  朱涛 《测绘工程》1998,7(2):61-63
在分析传统多边形内点生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MBR(Minimum Bounding Rectangle,最小外切矩形)的内点自动生成算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凹、凸多边形,而且保保证在多边形具有“岛屿”时,内点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