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基于矢耳石形态的平鲉属鱼类鉴别及研究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青岛胶州湾铠平鲉(Sebastes hubbsi)、花斑平鲉(Sebastes nigrican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 3种平鲉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究基于矢耳石形态鉴别3种鱼类的可行性.以8个耳石形状指标和3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显示铠平鲉与许氏平鲉的耳石形态差异最大,铠平鲉与花斑平鲉间差异最小.利用耳石形状指标、椭圆傅里叶系数、耳石形状指标与椭圆傅里叶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鱼类的综合判别率均可达95%以上,判别分析散点图可明显将3种鱼类区分开.耳石长介于4~7 mm的3种鱼类小规格组与2龄及以上成鱼组耳石样本的判别结果一致,表明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平鲉属鱼类,基于耳石形态的种类鉴别均是可行的;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鉴别3种鱼类时综合判别率虽高达100%,但难以快速定位3种鱼类耳石形态间,在统计上差异显著而实际上微小的形状差异所在;而使用耳石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系数联合判别,综合判别率亦高达99%,且能快速找出3种鱼类耳石在矩形趋近率、形态因子、面密度等的形态差异.研究表明,耳石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联合判别是平鲉属鱼类种类鉴别及耳石形态差异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2.
临清拗陷东部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构造体制多次转变,盆地演化及构造特征复杂,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以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区的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总结研究区的构造样式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构造演化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构造样式可分为挤压、伸展和反转3种,其中,挤压构造样式以叠瓦逆冲为主,伸展构造样式分为掀斜断块、滑动断阶和重力背形3种,反转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2种.研究区在地质历史上构造活动剧烈,经历印支运动和燕山晚期运动的强烈挤压、燕山早期运动的弱挤压作用以及燕山中期和喜山早期的强烈拉张,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由不同的构造运动所形成;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发育4种油气藏类型.该研究将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成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
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发生M_S 5.0地震,基于国家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4个宽频带台的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进行反演,得到其震源机制:节面Ⅰ:走向175°,倾角70°,滑动角-18°;节面Ⅱ:走向271°,倾角73°,滑动角-159°;震源矩心深度约9 km。结合主震震中位置、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地震烈度等值线图及区域地质背景,讨论此次巧家MS 5.0地震的发震断层,初步判定,包谷垴—小河断裂的雁列状次级隐伏构造走向SSE,具高角度左旋走滑性质,可能为其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34.
针对云南巧家M_S5.0地震应急流动测震台站布局规划、台址勘选、仪器设备的架设及组网方式等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统计分析台站架设后对震区监测能力的提升及余震事件记录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测震台站的架设提升了台网在震区的监测能力,提高了余震定位精度,使更多余震事件被记录到。  相似文献   
35.
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精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组织蛋白提取液对其中精子释放的影响。实验将活体解剖取出的成熟精荚置于5种组织蛋白提取液中,于19和4℃条件下观察并记录精荚保持完整形态时间及其中精子活力水平。并于19~24℃6个水温梯度下探讨了维持精子活力的最适温度范围。研究表明,水温19时,卵巢蛋白提取液可促进精荚中精子释放(9.5h),而副性腺蛋白、精荚囊蛋白、精巢蛋白和缠卵腺蛋白提取液均对精子释放的影响较小,离体后的精荚可保持完整形态1~2d。水温4℃时,放置于海水中的精荚,其完整形态和部分精子活力可维持较长时间(25和22d),而其他组织蛋白液中保存的精荚2~3d后即无完整个体,精荚中的精子1d后亦无活性。在19~24℃水温范围内,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和寿命均随水温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21和22℃海水中,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分别为(93.33±13.33)、(116.67±6.67)和(93.33±6.67)min,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于23和24℃实验组,并显著高于19℃组(43.33±12.02)min(P0.05),在水温21℃时精子寿命达到最大值,为(206.67±6.67)min。通过拟合精子激烈运动时间y和温度x的关系曲线,得出当x=21.49℃时,ymax21.49=100.47min。在90%置信区间内,精子最大激烈运动时间的温度范围为20.22~22.76℃。研究结果表明,卵巢蛋白提取液可促进金乌贼精荚中精子释放,保持精子活力的适宜温度为20.22~22.76℃。  相似文献   
36.
黄海镆铘岛海域海草床数量分布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床是近海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储备功能,并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在维持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黄海镆铘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面积为272.84 ha的海草床主要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177.23 ha,占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镆铘岛沿岸的海参养殖池中,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95.61 ha,占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沿岸的礁石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鳗草的平均株高为(86.8±5.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4.0±14.2)株/m~2和(528.7±20.5)g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平均株高为(112.8±3.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87.0±35.4)株/m~2和(2320.0±26.6)g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水深为(1.80±0.04)m,海草床的水体溶解氧含量较高,达到(10.4±0.1)mg/L,分布有鳗草的海参池塘的底质粒径为(4.6±0.1)mm。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除了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外,与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并提出了海草床修复与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可为进一步研究与保护该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7.
海草床是滨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改善、资源养护和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亦是全球重要的碳库。2016年8月,通过对荣成马山里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了面积为58.26 hm2的海草床,其海草的种类为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红纤维虾形草分布面积为54.50 hm2,占该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的93.5%,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带状区域,平均茎枝密度为(368.0±18.2)shoots/m2,平均生物量(干重,下同)为(297.0±41.5)g/m2。丛生鳗草分布面积为3.76 hm2,占海草床总面积的6.5%,呈现斑块状分布,与红纤维虾形草交错而生,平均茎枝密度为(691.2±17.1)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534.0±70.7)g/m2。马山里海域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平均水深为(2.8±0.3) m的以岩礁为主的底质上。海草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水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和陆源污染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较严重,其主要威胁因素是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生产、养殖活动和陆源污染输入。建议合理规划周边海域的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强陆源污染物管控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以期为温带海草床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荣成俚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6月,对山东荣成俚岛南起马他角,北至俚岛湾东端"外遮岛"之间2 m以浅近岸海域大叶藻的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叶藻呈片状分布,每片面积在1.5~2.0 m2之间,平均分布密度1 650株/m2;大叶藻平均生物量为3.754 g/株;平均根质量0.432 4 g/株,根长范围2~14 cm,平均根长4.829 5cm,根的平均直径为0.1 mm;平均茎质量0.460 9 g/株,平均茎长4.407 cm/株,茎的平均直径为2.159 mm;平均节数为9.27节/株,平均节长5.144 mm;平均叶质量2.294 g/株,叶长范围17~70 cm,平均叶宽5.28 mm,平均叶长45.23 cm,平均叶鞘长6.824 cm;单性花,雌雄同株,2个雌花之间有2个雄花,每个花序轴上有雄花13~19个,雌花7~11个;底质环境为砾砂。调查结果丰富了大叶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技术奠定了先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39.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对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生烃演化与构造-埋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具有多期次的生、排烃过程:初次生烃过程具有区域一致性,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中三叠世末期,但生烃量有限;主要生烃过程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在4 000 m左右。临清坳陷东部可以划分出中隆新隆、中坳新隆、中坳新坳等3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叠合单元,对于上古生界煤成气藏勘探而言,应在盆地叠合单元详细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在中坳新坳型叠合单元寻找那些主力二次生烃期较晚(古近纪末或新近纪—第四纪),且后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40.
海草场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草场作为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其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比例很小,但其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在地球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草本身还可以作为其他附着生物的附着基,进一步提高了海草场的初级生产力,并为许多海洋动物提供了适宜的食物。海草场的存在,改变了海草场内的流体动力过程,加速了悬浮颗粒的沉降,对稳定海底底质和净化水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海草本身可以作为一些海洋动物的食物,同时其复杂的地下和地上结构还为一些海洋动物提供了庇护和栖息场所。而海草植物体的大部分,将最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所产生的营养盐可以满足其它初级生产者生长所需。本文通过总结世界范围内海草场生态学研究成果,旨在阐述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功能,以提高人们对海草场生态功能的认识,唤起人们对海草场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