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55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53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31.
BPM时号传播时延的连续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研制的短波传播时延实时数字显示系统,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对BPM时号的传播时延进行了长时间连续观测。发现这种时延曲线的主要特征是:它是分段光滑的,光滑段工的相对时间比对精度可优于0.1ms;各光滑段之间,时延值发生突跳。结合多普勒图和频高图的同时观测记录,解释了时延突跳的原因,着重说明了突跳好几毫秒的所谓异常时号的传播机制。此外,还讨论了提高短波授时精度的某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介绍了利用在南极长城站接收来自RWM(莫斯科)和RID(伊尔库茨克)台的授时信号的无线电波时延的测量方法,并依据1991年4月至1991年9月所测量的传播时延数据分析了电波传播路径。说明了沿长、短大圆路径的传播时段。判定存在着非大圆路径传播并阐明了关于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一些变化规律。对非大圆路径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34.
处于高纬向日面的极隙区是太阳风能量、动量和质量可以直接进入地球磁场并到达地球的近地空间的区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极隙区的观测和研究,综述了极隙区的粒子沉降、场向电流、等离子体对流和电离层电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5.
用1978年和1982年36个磁暴期间的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MF)和地磁资料,分析和检验已有的两类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结果表明:Akasofu提出的耦合函数ε能大致地预报亚暴和磁暴的发生。ε开始起重要作用时即出现亚暴;电离层能耗达到饱和值是发生磁暴的标志。ε与磁层体系能耗之间有接近于对数量的线性关系.用1978-1986年的资料,分析环电流和极光区电离层能耗在121个太阳自转周内的分布表明,日面上可能存在相对持久的活动区域  相似文献   
36.
南极长城站电离层异常的模拟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甄卫民  曹冲 《南极研究》1994,6(3):33-37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讨论在导致赤道夜间扩展F回波的上升汽泡中,短波区(λ25m)等离子体密度谱分布的物理机制,说明不均匀体内不同的湍动水平将产生不同的谱结构。对于较低湍动水平的汽泡,由于纵向离子声波和具有有限平行波矢漂移波的耦合共振相互作用,导致波模间能量的有效传输,从而控制湍动水平的发展,形成等能多峰谱结构。另一方面,对于湍动充分发展的汽泡,由长波区大幅度扰动维持的短波区强漂移湍动态,在KrLi≈2处形成一较宽的极大谱峰,然后谱以K-2.6的形式减小。理论分析和探测结果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38.
本文讨论了行星际磁场B2分量变化时内磁层和中低纬度电离层的响应.指出B2变化引起的磁层大尺度对流电场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透入内磁层,并沿磁力线映射到中低纬度电离层,在那里产生电场和电流体系,从而使Sq电流体系发生畸变,并在地面磁场中反映出来.数值计算表明,当△B2<0时,Sq电流体系的焦点向东和向高纬移动,地面磁场会观测到数伽马的变化.这就为中低纬地磁观测诊断磁层和太阳风状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此外,本文还用上述物理过程解释了赤道地区一些高空物理现象,如B2倒转时电离层漂移速度的变化,赤道磁场异常以及赤道q型偶现E层的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39.
本文总结了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十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和理论解释,是已发表的讨论日食地磁效应的姊妹篇。从1936年6月19日到1981年7月31日的十次日食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本文讨论了下述问题:(1)各次日食的f0E、f0F1、f0F2的变化;(2)电离层温度变化与暂态现象;(3)日食与E及扩展F层;(4)日食电离层效应与地磁日食效应的比较;(5)对今后开展日食工作的意见。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学者的九次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不包括由于抗日战争中断的1941年9月21日的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40.
武昌电离层E-F谷区白天变化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文献[4]的分析程序对武昌地区三年共300多张频高图作了剖面换算和统计分析,得出白天E-F谷区电离的基本形态并发现一些新的变化特征;对分析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