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617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侯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栖(霞)-蓬(莱)金成矿带大柳行金矿田东南部。该文采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对金矿石中石英矿物内残留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总结了金矿石石英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并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石英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以纯液包裹体为主,次为H_2O-CO_2气液两相包裹体及H_2O-CO_2三相包裹体,未见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9~396℃,盐度在2.9~22.44wt%NaCl,密度在0.64~1.06g/cm~3之间,估算成矿压力为128~340MPa,成矿深度约4.4~11.6km。该矿床至少经历了2个矿化期次,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流体来源于天水与岩浆水的混合产物,属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2.
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这是该属的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头骨低平,门齿向外侧及上方弯曲且没有釉质带,臼齿为豕脊型齿,因而符合豕脊齿象属的鉴定特征,并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铲齿象属(Platybelodon)和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等中国常见的嵌齿象类相区别;同时具有以下一些相当原始的特征而不同于豕脊齿象属的其他种:颧弓明显向两侧扩展、前眶位置靠前、颊齿上白垩质发育很弱、P4仍然发育,因此被确定为一新种——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sp.nov.).在本文的新材料发现之前,豕脊齿象属的材料主要发现于非洲、东欧、西亚和南亚的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对该类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认识,对于研究嵌齿象类在东亚地区早中新世的分支演化和适应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33.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34.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2011,30(203):418-438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不勒组。进而将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的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吐卡日组和沙木罗组。改则县物玛乡北部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吐卡日组在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部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将“下拉组”修订为吐卡日组也表明班公湖-怒江地层区改则地区物玛段并不存在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碎屑岩的构造混杂现象。吐卡日组以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的生物礁亚相、鲕粒滩亚相为特征,厚度也十分可观,指示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潜力,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及南北两侧的碳酸盐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前景评价工作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5.
吴琪  李莉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2011,42(2):251-255
提取巨蛎属中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和日本巨牡蛎的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了三种牡蛎的海藻糖凝集素结构域(Fucose binding lectin,F-lectin),结合GenBank中长牡蛎海藻糖凝集素结构域的序列利用邻接法对得到的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利用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之间的比值分析了巨蛎属四...  相似文献   
36.
造礁石珊瑚与共生藻 Symbiodinium spp.的互利共生对维护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受到诸如水温异常等环境胁迫时,宿主珊瑚会排出体内共生藻而导致珊瑚白化直至死亡.造礁石珊瑚群体丰富的颜色对于珊瑚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同种造礁石珊瑚的不同群体,它们在颜色上也会有差异.丛生盔形珊瑚 Galaxea.fascicularis 作为印度-太平洋区系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海南三亚珊瑚礁海域,不同群体的颜色相异.对绿色和褐色2种颜色的丛生盔形珊瑚群体共生藻的28S 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该珊瑚可以与C和D系群共生藻分别或同时共生.此外,丛生盔形珊瑚2种颜色群体的共生藻组成并无显著差异,表明珊瑚群体的颜色差异与共生藻的组成并无直接联系.影响珊瑚表型颜色的因素复杂,包括珊瑚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珊瑚和共生藻的各种色素等,具体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膨胀蔷薇珊瑚与壮实鹿角珊瑚的胚胎和幼虫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是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为国内首次报道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和幼体发育过程,为利用有性繁殖技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发育生物学上的理论基础.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域的大部分珊瑚在2009年3月底至4月中发生有性繁殖行为.2009年4月11日晚采集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和壮实鹿角珊瑚Acropora robusta自然排放的受精卵,研究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过程.通过连续观察和显微拍摄记录了2种珊瑚的受精卵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受精卵经过分裂变为桑葚胚;桑葚胚经过进一步发育变形为虾片状,进而发育成盘状幼体;盘状幼体由四周向内弯曲形成碗状的结构,进而出现原肠胚及纤毛,发育成为椭圆型或圆形的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发生附着变态,长出触手,发育成珊瑚幼体.通过观察还发现,膨胀蔷薇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本身就含有黄褐色虫黄藻,壮实鹿角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没有虫黄藻,其共生的虫黄藻足在发育过程中从周围环境获得的.  相似文献   
38.
中国木叶鲽属鱼类一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颢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39.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40.
以下专家参与了《水科学进展》2014年论文评审工作,为期刊论文质量把关与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期刊编辑委员会及编辑部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得到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指导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