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薛怀民  马芳  宋永勤  谢亚平 《岩石学报》2010,26(11):3215-3244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区内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属S-型和A-型两类,前者属于同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后者为晚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为花岗质。S-型花岗闪长质岩浆是在碰撞、地壳加厚后由不成熟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经减压熔融形成的。由同造山到晚造山阶段,随着地壳应力由挤压转为拉张,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中有明显的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两类岩体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且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向南(大洋侧)迁移的趋势。同造山的S-型花岗闪长质侵入体均分布在皖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及缝合带内),其中空间位置最北突的许村岩体的侵位时间最早,为850±10Ma;位于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内,具有同构造特点的歙县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38±11Ma;同样侵位于该缝合带内,具有晚构造特点的休宁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26±6Ma。而晚造山的A型花岗岩均分布在该缝合带的南侧,其中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23±18Ma和814±26Ma,两者的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后造山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石耳山花岗斑岩的年龄为785±11Ma。我们认为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造山过程具有多岛弧拼贴、多缝合的特点。不同缝合带上洋盆闭合的时间存在着差异,最早闭合的可能是赣东北带(蛇绿岩套)、其次是江山-绍兴带,最后是皖南带(歙县蛇绿岩套)。不同缝合带上发育的岛弧型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两者是在洋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而后者是在不成熟的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其南侧即遭受到后造山裂谷(南华裂谷系?)作用的破坏,只是到了早古生代末期(加里东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裂谷才最终闭会形成华南统一大陆。  相似文献   
32.
薛怀民  马芳  宋永勤 《岩石学报》2011,27(4):1116-1130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随州-枣阳地区是整个秦岭-桐柏山-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受三叠纪(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深俯冲并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影响最小的地区,因而扬子板块北缘的前寒武纪基底在这里得到了较多的保存。它们不仅为研究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构造环境和岩石圈性质提供了难得的样品,也为研究造山带内变质杂岩的原岩性质及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参照物。这里出露的前寒武纪基底包括新元古代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随州群)以及大量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床群。其中构成随州群的岩性包括变酸性火山岩、变沉积岩及少量的变基性火山岩。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床群以橄长岩为主,少量辉长苏长岩和辉石岩。本文用SHRIPM锆石U-Pb法测得随州群中变质流纹英安质凝灰岩和变质粗面安山岩及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床群中橄长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763±7Ma、741±7Ma和632±6Ma。随州群火山岩的年龄与桐柏山-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原岩年龄类似,至于造山带内榴辉岩的原岩年龄是否有类似于橄长岩的侵位年龄(631.5±6.1Ma),尚需进一步研究。地球化学上,随县群的酸性火山岩表现出强烈亏损Sr和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Rb、Ba、U、Th、K等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之间的分馏程度强((La/Yb)N=10.44)、弱负Eu异常(δEu=0.75),总体特征类似于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大量出露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裂谷环境下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酸性端元。随县群玄武岩的稀土元素之间几乎无分馏((La/Yb)N=1.78~1.79),高场强元素Nb和Ta相对于La无明显的亏损,总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造山带内大多数的榴辉岩。橄长岩以高Al2O3和MgO含量、低TiO2和碱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之间的分馏程度较强((La/Yb)N=5.49),尤以强的Ba、Sr及Eu正异常(δEu=1.22)为显著特征,表明其中有较多的富钙斜长石聚集。高场强元素Nb、Ta、U、Th(以及Zr和Hf)无明显的异常,表明其形成过程中未受到大陆地壳的混染,岩浆源区属富集型地幔。  相似文献   
33.
天津机场局地热雷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年8月10日和11日天津机场两次局地热雷暴分析,找出热雷暴的特点,利用T-LnP图中S参数(沙氏指数)、850hPa和500hPa温度差、500hPa温度的综合分析得到的S参数和温度的量化指标,并用K指数,总能量相当总温度分析,以及量化指标找到局地热雷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4.
文章对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铜矿和玢岩铁矿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火成岩性质和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三类矿床在成矿地质条件上各具特色,表现在:成矿构造背景上,斑岩铜矿和浅成低温金矿均以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是陆内环境;而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的形成环境可能为陆内似裂谷环境.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铜矿及玢岩铁矿的主要围岩分别为中、酸性火山岩系、中酸性次火山岩及中基性次火山岩;围岩蚀变分别以硅化、钾化、钠化为特征.浅成低温金矿床成矿流体以低盐度、低温(200~300℃)为主;而斑岩铜矿中则主要是高温(400~800℃)高盐度的流体;玢岩铁矿成矿温度介于两者之间.从低硫亚类浅成热液矿床、高硫亚类浅成热液矿床到斑岩型矿床,流体中大气水含量逐渐减少,岩浆水含量逐渐增多.成矿物质来源上,Fe主要来源于赋矿的火山-次火山岩或原始岩浆,Cu,Au,S和Na等成矿物质的来源更为复杂,还可能来源于与岩浆无关的围岩,其他的可能还包括Cu,S的岩浆混合来源以及Na的高盐卤水来源.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如埃达克岩、橄榄玄粗岩及碱性岩与陆相火山岩矿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5.
自动与人工两种观测技术体制所获取的气象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仪器原理差异、观测的时空差异、采样方式与样本数的差异、观测时次的差异等造成的.自动观测的数据优于人工观测,更能反映大气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36.
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动与人工两种观测技术体制所获取的气象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仪器原理差异、观测的时空差异、采样方式与样本数的差异、观测时次的差异等造成的。自动观测的数据优于人工观测,更能反映大气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37.
攀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韵律结构发育,岩体的岩石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在垂向上均叶多级套叠的韵律式变化。通过对韵律结构全面、详细的研究,发现韵律结构具有分形特征;运用分形理论地大韵律层进行研究之后,认为层状岩 韵律结构的形成可能受5个实质性状态变量控制;进一步结合地质资料分析,推测达5个状态为量力:岩浆成分、压力、温度、氧逸度、重力。  相似文献   
38.
黄山花岗岩以高硅(SiO2 >75 %)、低钙(CaO=0.51%~0.86%)、贫镁、相对富碱和高FeO*/MgO比值(8.28~87.20)为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烈亏损Ba、Sr、Eu(δEu=0.01~0.13),富集Rb、Th和U,高场强元素Zr、Nb、Y和Ga的含量也较高。主量和微量元素均表现为A型花岗岩的特征。该花岗岩最奇妙的特征是稀土元素分馏模式表现出罕见的“四素组效应”(tetrad effect),一些微量元素的行为也表现出不受离子电荷和半径的控制(nonCHARAC行为),如异常低的K/Rb和Zr/Hf比值以及醒目的高K/Ba比值,该特征仅见于与热液发生过强烈相互作用的高度演化的岩浆中。与钙碱性的太平岩体相比,高度演化的具A型花岗岩特征的黄山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时值(0.707,而太平岩体为0.710)和较高的εNd(t)值(-4.45~-4.87,而太平岩体为-6.21~-6.40),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4~1.33Ga,明显年轻于扬子克拉通内不同时期花岗岩所普遍显示的约2.1Ga的模式年龄值,也小于太平岩体的模式年龄(1.44~1.45Ga),指示黄山岩体的母岩浆中包含有较多新加入的软流圈地幔物质。我们认为,由钙碱性的太平岩体转变为碱性的黄山岩体所指示的是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的减薄事件。  相似文献   
39.
薛怀民  董树文  马芳 《岩石学报》2010,26(9):2653-2664
庐-枞和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发育的一系列断陷型火山岩盆地中规模最大的两个,以发育一套别具特色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潜火山岩,并产有丰富的铁矿、硫铁矿及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为特征,其中又以玢岩型铁矿最著名。两个盆地内主要的成矿作用(玢岩型铁矿)都与第二旋回(分别为庐-枞盆地的砖桥旋回和宁-芜盆地的大王山旋回)的潜火山岩关系密切,其岩性在庐-枞盆地为正长斑岩,而在宁-芜盆地为辉石闪长玢岩。本文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方法分别对庐-枞盆地内的巴家滩正长斑岩和焦冲正长斑岩以及宁-芜盆地内的阴山辉石闪长玢岩进行了精确的定年。结果表明,巴家滩正长斑岩和焦冲正长斑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1.0±1.1Ma和131.5±1.6Ma,阴山辉石闪长玢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7.8±1.8Ma。庐-枞和宁-芜盆地(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火山岩-潜火山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意味着"突发性的"岩石圈减薄可能是区内岩浆作用和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0.
河北滦平球状闪长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芳  穆治国  刘玉琳 《地质论评》2004,50(4):360-364
河北滦平球状闪长岩球中锆石的 U - Pb年龄为 2 84± 8Ma,代表了球体的形成年龄。球间基质中角闪石的 K- Ar法年龄为 2 91± 4 Ma,代表了岩体形成年龄 ;主岩中角闪石和白云母的 K- Ar法年龄分别为 2 79± 4Ma和 2 70± 4 Ma ,可能受到了岩浆期后热液的影响。上述年龄确定了滦平岩体为华力西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冀北地区确实存在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