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127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研究比较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二倍体与三倍体鳃上皮细胞核长轴、外套膜与唇瓣结缔组织中血淋巴核径、直肠上皮细胞高度的大小。结果显示 ,三倍体鳃上皮细胞核长轴、外套膜与唇瓣结缔组织中血淋巴核径显著大于二倍体 (P<0 .0 1) ,而二倍体和三倍体直肠上皮细胞高度没有明显差别。本研究结果支持了多倍体的巨态性假说 ,并揭示了倍性对细胞核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主要从水的处理、单胞藻的选择、亲贝的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随着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闽粤沿海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3.
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长牡蛎的繁殖策略,自2004年3月—2005年2月对乳山湾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叶绿素a含量)、长牡蛎繁殖周期及其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RNA/DNA比值)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温在一年中呈现显著变化,夏季水温最高,最高值为29.5℃(8月),冬季水温最低,最低值为1.8℃(1月);盐度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略有降低;叶绿素a含量在夏末秋初(8月和9月)和春季(4月)有2个峰值,冬季最低。长牡蛎的繁殖周期分为冬季的休止期和从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在长牡蛎的繁殖期,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最低值,表明繁殖期长牡蛎生长变慢。在长牡蛎的配子发生过程中软体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上升,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长牡蛎配子的发生需要储存的糖原提供能量;RNA/DNA比值在配子发生过程中逐渐升高,显示RNA/DNA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长牡蛎的性成熟。配子发生过程中,长牡蛎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表明长牡蛎通过分解自身的贮能物质提供能量,使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灰分含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配子发生类型为保守种。  相似文献   
44.
本实验研究4种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Rhodomonas sp.)搭配以及单胞藻混合投喂对刺参浮游幼虫体长生长及变态存活率的影响。采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海洋红酵母分别以1∶0、0.8∶0.2、0.6∶0.4、0.4∶0.6、0.2∶0.8和0∶1的比例搭配投喂刺参浮游幼虫,观测浮游幼虫每天的体长变化以及变态成活率。结果表明,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以适当比例混合投喂能提高刺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单独投喂海洋红酵母的刺参变态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单独投喂单胞藻组。采用2种单胞藻以0.5∶0.5的比例混合投喂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组刺参浮游幼虫的变态成活率高于牟氏角毛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组。  相似文献   
45.
香港巨牡蛎♀×太平洋牡蛎♂异源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太平洋牡蛎(C.gigas)为研究对象,进行牡蛎异源三倍体研究试验。在水温25℃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剥离卵子于海水中浸泡促熟1.5h后,与太平洋牡蛎精子受精,获得最高卵裂率为(24.40±3.79)%。受精后20min,采用盐度为10的低渗海水处理杂交受精卵25min,可获得68.65%的异源三倍体幼虫,孵化率为12.71%。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未表现出优势。受精后第9天,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仅为(0.116±0.023)%,平均壳长为(103.50±0.85)(m;对照组的存活率和壳长分别为(42.17±2.74)%和(123.25±8.60)μm。幼虫在附着变态前死亡。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建立中国刺参(♂)与日本红刺参(♀)杂交组合,通过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其胚胎及幼体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并比较在幼参培育期间杂交苗与中国刺参自交苗的生长和成活.结果表明,在20~22℃时,杂交子代发育至初耳幼体的时间为受精后24 h 38 min,发育至中耳幼体的时间为72 h 8 min,然后经过167h 8 min(约7d)发育至大耳幼体,到受精后第9天发育至樽形幼体.樽形幼体后期,纤毛环逐渐退化,浮游能力减弱,幼虫由浮游转至底栖生活.在幼参培育期间,受精后第38~51天,平均水温为25.2℃,杂交幼参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为2.58%,而自交幼参的SGR略高,为3.03%;从受精后第51~80天,平均水温达到27.17℃,杂交幼参的生长速度减慢,SGR减小至0.66%,但平均体质量明显增加,到第80天达到(0.34±0.035)g,而自交幼参活动能力减弱,摄食量明显减少,SGR减小至0.08%,生长近于停滞,到第80天平均体质量为(0.19±0.034)g.自交苗和杂交苗的成活率相差不显著,分别为82.2%和73.9%.这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杂交苗种比自交苗种生长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7.
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综述了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性。由于诱导剂的毒性作用或致死基因纯合等原因,多倍体贝类在胚胎及幼虫期的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二倍体,但在成体期间则差异不明显。一般认为三倍体由于其不育性而比二倍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品质好。然而,三倍体并非完全不育,在繁殖期间性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能够产生少量体积较大的精卵;在大多数诱导的多倍体贝类中,雌雄比例与二倍体是接近的;多倍体贝类的抗逆性并不高于二倍体,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三倍体的生长及存活能力甚至低于正常二倍体;三倍体贝类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以及生化组成等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在繁殖季节,三倍体的醣原含量明显高于二倍体,其能量收支处于正平衡,而二倍体则处于负平衡。  相似文献   
48.
本实验开展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具体包括亲螺人工促熟蓄养、卵囊采集、孵化、幼虫培育、变态和采苗等技术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后期面盘幼虫对不同附着基的喜好选择性实验,以及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附着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雌螺分批产卵,单个雌螺平均每次产出受精卵为61 750粒;在水温27~29℃时,面盘幼虫经过20 d左右的生长发育,壳长达到约600 μm,此时开始附着变态,由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附着后10 d左右变态为稚螺。后期面盘幼虫对附着基的选择性实验表明,固着牡蛎苗的栉孔扇贝壳和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是稚螺理想的附着基。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附着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附着变态期间,自然光照有利于幼虫附着变态;同时,连续投喂糠虾肉糜可显著提高幼虫变态率和稚螺成活率。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疣荔枝螺产业化繁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
双壳类动物染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双壳类动物染色体核型、带型以及核DNA含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迄今,已知染色体数的双壳类动物有26科的157种(2N=14~48),其中89种有核型报道;带型研究仅在美洲牡蛎、太平洋牡蛎、贻贝、缢蛏等种类中有关于G带、C带和Ag-NOR带的报道;65种双壳类动物有核DNA含量的记载.指出有关DNA含量与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50.
本文采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方法连续观察了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发现海湾扇贝精子可以正常入卵,并能完成后续的发育过程获得杂交后代。同时进行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杂交组及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自交组3组实验,对各组的受精率、卵裂率、D形幼虫孵化率、幼虫生长速度、幼虫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杂交组的受精率为92.77%,卵裂率为81.46%,D形幼虫孵化率为51.23%,杂交组幼虫在培育到第7天时全部死亡,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自交组的幼虫可正常发育到眼点幼虫,杂交组幼虫在其存活阶段的生长和2自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成活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