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质学   9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扬子陆块北缘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区域对比关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期古地理存在诸多争论。对大洪山地区莲沱组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为798.4±4.5Ma(MSWD=0.40,n=1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莲沱组的沉积时限限定为800~714 Ma,区域上可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中上部、休宁组、澄江组、开建桥组、武当群和随县群进行对比,为“晋宁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南华冰期之下的一套裂谷充填产物,代表了裂谷盆地全面打开,沉积范围快速扩大的充填序列,其主体为冲积扇、河流及滨浅海沉积。莲沱沉积时期,扬子陆块北缘形成了一个向北逐渐变深的裂谷盆地,此时大洪山地区的莲沱组为围绕鄂北古隆起分布的冲积扇沉积,向北则变为以随县群为代表的滨浅海—半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42.
古老锆石和岩石的发现,是探索地球早期地质演化的关键.为进一步揭示扬子陆块基底物质组成和早期地壳形成演化,采用LA-ICP-MS锆石微区U-Pb测年,对扬子陆块西南缘禄丰地区东川群变质砂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发现3 822±21 Ma的古老碎屑锆石.这是目前在扬子陆块获得的第2颗>3.8 Ga的古老锆石,也是目前在该地区发现的最老锆石.变质砂岩碎屑物质主要包括4个峰值年龄(~2 320 Ma、~2 162 Ma、~2 036 Ma和~1 915 Ma),2颗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基本限定了东川群早期最大沉积时限,与区域上火山岩时代相吻合.另外还包含少量中-晚太古代(2.6~2.9 Ga)和始太古代(3.7~3.8 Ga)的碎屑物质.Hf同位素组成显示这些碎屑锆石具有不同成因,其中2 674~3 822 Ma的碎屑锆石总体具有正的εHf(t)值和2.9~3.9 Ga的两阶段模式年龄,暗示扬子陆块在冥古宙-古太古代时期就有一定规模的新生陆壳分布.古元古代(1.9~2.4 Ga)的岩浆活动除有少量古元古代(2.3~2.4 Ga)新生地壳组分熔融外,大多为太古宙(2.5~3.7 Ga)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中元古代更多表现为古老地壳的熔融和物质再循环.研究结果为深化扬子陆块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认识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3.
为了约束黔东南地区下江群平略组沉积年龄及厘定其地层对比关系,本次研究对采自黔东南地区下江群平略组中部的凝灰岩夹层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其结晶年龄为752.2±4.2 Ma(N=18,MSWD=0.13),指示平略组中部凝灰岩夹层形成时间。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平略组最大沉积年龄可能为760 Ma,而不是745 Ma。结合区域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平略组可与丹洲群拱洞组中上部、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下部、休宁组中上部进行对比。平略组普遍发育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可能是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构造转换的沉积响应,暗示华南裂谷沉积盆地演化可能与幕式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分布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内的黄水河群夹片,为一套典型的浅变质(绿片岩)岩系,局部变质程度可达低角闪岩相,其中火山岩广泛发育.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之上,结合岩石学、岩相学分析,对干河坝组中采集的玄武岩锆石进行SHRIMP U-Pb测年,获得(799±8)Ma和(875±12)Ma两个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前者为玄武岩结晶(成岩)年龄,表明该玄武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后者为捕获锆石年龄信息,代表晋宁运动的一次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上的成果资料,认为黄水河群与盐井群、苏雄组为晚青白口纪同时代沉积的地层.  相似文献   
45.
在会理地区进行前寒武纪地质调查过程中,于会理县通安镇皎平渡一带发现通安组片岩中分布少量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岩石组合,其中典型的岩石类型为角闪岩,经过室内薄片鉴定和利用地球化学进行原岩恢复,角闪岩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玄武质岩)。研究采用LA-ICP-MS方法,对角闪岩进行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了1 720Ma±7Ma(MSWD=0.47,N=23)的原岩成岩年龄。结合通安组的年龄资料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认为1 720Ma±7Ma代表了通安组早期年龄,限定了通安组一段顶部的沉积时限,而以角闪岩为代表的这套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古老基底扩展环境,是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西缘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46.
哥伦比亚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探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2)约1.7~1.5Ga发生的非造山裂解事件群;(3)约1.7~1.5Ga侵入到古元古代地层的基性岩墙群、层状侵入体事件;(4)因民、落雪地区,约1.5~1.2Ga发生的陆架裂陷事件;(5)上扬子古陆块西缘,约1.0Ga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本文重点阐述了扬子陆块西缘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认为上扬子陆块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与华北、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很大的相似性,并提出了古元古代扬子陆块与其它陆块曾经联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47.
马关老君山花岗岩体位于滇东南-桂西锡钨多金属成矿带上。为了限定马关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老君山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对第一期花岗岩的定年结果为96±2Ma,表明老君山花岗岩应为晚白垩世,与华南西部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事件耦合。老君山花岗岩具有中等SiO2(69.6%~73.6%),高碱(K2O+Na2O=6.56%~8.66%),高钾(K2O>Na2O),强过铝质(A/CNK>1.1)的特征。较低的Sr(<50×10-6),较高的Rb(>270×10-6),低Na2O、CaO,以及P2O5、Y与Rb的演化趋势表明其应为分异的S型花岗岩。低CaO/Na2O值(<0.3),高Rb/Sr、Rb/Ba值的特征表明其源岩为富粘土泥质岩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老君山花岗岩应与滇东南-桂西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事件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下,即华南西部晚白垩世岩石圈伸展作用。通过对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围绕岩体(和隐伏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盖层内受伸展构造控制的断层系统是区域上的重点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8.
一种高边坡岩体卸荷分带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岩体卸荷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高边坡岩体卸荷的背景条件、作用机理、卸荷岩体特征以及常见的卸荷带划分方法。针对河谷斜坡岩体从表部到深部 ,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张开程度逐渐降低的特征 ,以黄河上游某水电站高边坡印支期花岗岩体的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托 ,应用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张开程度量化指标对斜坡岩体卸荷进行分带 ,较好地将岩体卸荷分带与岩体结构、岩体工程特性紧密结合起来 ,为以后其它边坡岩体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9.
边坡稳定性一直是边坡安全的重点研究对象,针对边坡评价中常见的不确定性因素,可靠度分析是值得利用的方法。为评价某节理发育的岩质岸坡稳定性,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结合现场勘探测绘数据,建立以边坡节理强度参数c、φ为输入变量,安全系数为输出变量的点估计(PEM)计算概率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节理发育对该边坡变形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边坡整体可靠性较好,破坏概率极低。最后,通过蒙托卡罗法对可靠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理对岩质边坡稳定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基于节理不确定性的点估计法分析边坡可靠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某大型顺层岩质滑坡经"滑移-拉裂-剪断"而形成,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此滑坡有明显的局部复活迹象,可见于滑坡后缘出现连续贯通的拉裂缝。以该滑坡在地震响应下的局部复活为例,以滑坡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为基础,对滑坡受地震响应导致局部复活的现象、特征,利用Geo Studio软件动力响应Quake模块,对该滑坡局部复活机制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响应下滑坡变形破坏受地质条件和地形坡度的影响显著,同一地震波,相对于基岩,滑坡体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为合理地解释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作用下该滑坡局部复活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