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150篇
地质学   457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天然岩体内部含有微裂纹,其裂纹的发展贯通机制一直是岩石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此外,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也会影响其强度及破坏演化过程。本文采用了一种新的随机近场动力学方法(RPD),并对含缺陷岩体单轴压缩下的裂纹发展进行模拟,该方法结合了近场动力学方法在模拟裂纹发展及随机场方法在表征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方面的优势,使所建模型更接近真实岩体状态。利用MATLAB编程并依托含单一倾斜预制裂缝模型进行了计算程序的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随机近场动力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裂纹发展过程,预制裂缝倾角对后续裂纹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不考虑岩体物理力学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存在时,会大大低估裂纹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42.
横穿南极大陆中部的横贯南极山脉是早古生代时期古太平洋向东冈瓦纳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形成的罗斯造山带,该阶段的地层沉积、变形变质以及花岗质岩浆侵入代表了罗斯运动的演化过程。由于岩浆活动与沉积地层和变形变质在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罗斯运动的时代仍缺乏精确的限定。通过采集北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地区冰碛物和海岸沉积物中的松散砂砾石样品,并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得出:4件不同粒径的冰碛物和海岸沉积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峰谱具有单一峰谱的特征,年龄区间为2443~323 Ma,主要集中于530~450 Ma之间,峰值年龄约为485 Ma;锆石Th/U比值均大于0.1,而且以>0.4为主,其CL图像也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稀土元素特征主体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反映了样品物源区岩浆活动的时代特征。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与周缘地区岩浆活动和陆内变形以及沉积地层时代基本一致,表明北维多利亚地及其周缘地区在罗斯运动晚期陆内变形阶段的岩浆活动应持续至450 Ma,这可能代表了罗斯运动结束的时代,该结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罗斯运动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43.
利用中尺度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2013年3月6日华南地区一次平流层入侵事件及其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加入UBC(Upper Boundary Condition)上边界处理方案,弥补WRF/Chem模式未考虑平流层臭氧化学反应的不足。结合臭氧探空廓线资料、地面O3、CO、NOx、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模式能较为真实地模拟本次平流层入侵过程。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1)副热带高空急流是本次平流层入侵的主要原因。当华南地区处在副热带急流入口区左侧下沉区域时,平流层入侵将富含臭氧的干燥空气输送到对流层中低层。(2)本次平流层入侵对对流层低层臭氧收支有重要影响,导致香港地区近地层臭氧体积混合比浓度明显上升,如塔门站夜间臭氧浓度升高21.3 ppb(1 ppb=1×10-9)。地面气象场和化学物种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平流层入侵的贡献。(3)采用动力学对流层顶高度时零维箱式模型和Wei公式计算得到的平流层入侵通量相当,分别为-1.42×10-3 kg m-2 s-1和-1.59×10-3 kg m-2 s-1,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相吻合,且与采用热力学对流层顶高度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44.
苏州市一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苏州地区2015年12月13—15日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重霾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颗粒物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以期为该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利用WRF-Chem模式对此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的污染气体成分进行数值模拟后发现,小时平均的PM_(2.5)、PM_(10)、CO、SO_2、NO_2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较高,达到0.68以上,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且日变化过程对应也较好。(2)通过分析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背景,发现污染形成期高空环流比较平直,中层为均匀的弱高压控制,地面受弱高压脊控制,这种形势容易导致颗粒物的堆积。后期地面等压线密集时,风速大,有利于污染物的输送与扩散。(3)通过分析此次污染过程期间气象要素的变化发现,有逆温、风速小、相对湿度大等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导致此次污染过程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4)HYSPLIT轨迹分析显示,此次重霾过程主要受北方大范围灰霾颗粒物南下影响,北方污染气团逐步南推,14至15日本地大气扩散条件差、污染物累积,最终导致本地污染加重,从而发生重霾事件。(5)火点图的分布进一步验证了此次重霾污染过程是由外来污染气团输入所导致。  相似文献   
45.
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 min连续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风速低于3 m·s~(-1),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高发(42.4%)的可能原因。(2)夏季浓雾生消时间与秋、冬季显著不同,主要发生于00—06时,消散集中于05—08时,持续时间主要在6 h以内。(3)夏季浓雾以辐射雾为主,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分别占58. 1%、35. 5%和6.4%。(4)夏季浓雾发生频次呈现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南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淮北地区夜间降温幅度高于苏南地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5)成雾前6~24 h出现的弱降水为近地层提供水汽,此后天气转晴,静稳的大气层结下有利于夏季浓雾的出现。  相似文献   
46.
利用传统的气象站法, 结合空间统计学方法(普通克里金插值法), 对福建省晋江市2010—2014年40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温度资料加以计算处理, 分析了晋江市年、季、昼夜热岛强度时空变化规律。(1)晋江市年、季、昼夜热岛强度都呈带状分布, 等值线呈西南-东北走向, 年、季、昼夜变化趋势显著, 北部热岛强度高于南部。五年间热岛强度持续增强, 但增幅不大, 增速放缓。(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会导致热岛强度高值出现季节提前, 故旅游区秋冬季热岛强度高于春夏季, 中心城区和产业经济区夏秋季热岛强度高于冬春季。(3)晋江市热岛效应昼夜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大, 夜间热岛强度显著高于白天, 最低值出现在14—16时, 中心城区和产业经济区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旅游区略推迟, 三个功能区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凌晨。   相似文献   
47.
以3种海鱼(牙鲆、狭鳕、鲱鱼)为样本,针对海产品中主要的致病性寄生虫-异尖线虫,开展了酶消化检测技术的研究.根据鱼肉消化前后干物质的质量变化设计了胃蛋白酶消化效率的计算方法,并按照鱼肉:消化液=1:10 (g/mL)的反应比例,分别确定了酶水解鱼肉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为1.1,温度为37 ℃,酶活力为8 U/mL左右;消化后所得的虫体采用多重PCR方法替代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进行种属鉴定,从而初步建立了基于酶水解-多重PCR的异尖线虫的酶消化检测体系.实际样本检测表明,该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用于海产鱼类中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和伪地新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的确证性检测.  相似文献   
48.
在华北地台北缘中新生代火山岩发育区,发现大型铀钼矿床,其外围被第四系广泛覆盖。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我们采用了以遥感图象、地质图件、航磁、航放资料为基础信息的多元信息计算机综合分析技术。通过已知成矿模式的建立,对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与基础信息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这些相关信息在图像处理系统中进行的组合显示分析,从而确立了各类地质体及控矿地质要素复合集聚区的多参数影像模型;查明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圈出了5个主体火山机构;发现了大规模蚀变带及其与铀矿化异常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据此编制出反映该区成矿地质环境的第四系覆盖层下深部地质构造影像图及成矿远景区影像图,在某一远景区内用航空彩色红外图像及侧视雷达图像进行解译,圈定了5个隐伏次火山岩体。经钻探验证了它们的存在并发现工业铀矿化。这一切都为已知矿区的外围扩大找矿工作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
Mario  Chavez  曾包 《地震译文集》1990,9(1):37-42,62
本文对墨西哥地震提出了两个预测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Ⅰ)随距离(D)衰减的关系式:1nI=B0 B11n(D/D′) B2(D-D′) B31nMs 1nI=B0 B1(D/D′) B21n(D-D′) B31nMs.Ms为地震面波震级,D′是与图中地震最大烈度I′(或与Ms)有关的距离。系数Bi(i=0,1,2,3)是用最小二乘观念将32次地震的烈度图中的资料与这两人关系式相似合得来的。这些震例根据其震中位置、震源机制及深度分为三组,即消减带地震、墨西哥中南部的中源地震及沿横贯墨西哥火山带的浅源壳内地震。用所提出的关系式预测的(I)值可以和为似合中没有包括的历史地震测得的(I)值很好地加以比较。从参数研究中得出的结果表明,(I)随(D)的衰减对于上述三组震型中的每一组都是不同的。当距离不超过200公里时,与消减带有关的地震比墨西哥中南部地震有更大的衰减;当距离大于200公里时,观测结果则相反。在横贯墨西哥火山带上发生的地震随距离的衰减比其它两个地区的地震更大。根据这些结果,在墨西哥应用几个衰减关系式去估计场地地震灾害似乎是可行的,这要取决于考虑之中的特殊发震地质构造与地震路径。  相似文献   
50.
包建平  干一女 《沉积学报》1991,9(4):136-142
阜二段生油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具有正构完烃的偶碳优势为特征,伴随有强烈的植烷优势,以及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伽玛蜡烷和脱羟基维生素E,显示出强还原条件下半咸水介质的沉积特征;另一类则具有正构烷烃奇碳优势,植烷优势不明显,且β-胡萝卜烷和伽玛蜡烷含量很低,未检测出脱羟基维生素E系列的标志物,属于水体还原程度和(或)含盐度较低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