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到随机分布系统中,其随机系统控制目标不局限于传统的均值和方差,而是估算某些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该方法能减少基于泛函算子模型的随机分布控制算法在仿真过程中的计算量,避免计算中间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且对模型的要求不高,从而使控制结果更加精确高效.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尺寸和镉(Cd2+)质量浓度对罗非鱼积累和转移水环境中Cd2+的影响,用室内培养的方法,选取4种尺寸的罗非鱼,设置不同质量浓度Cd2+的暴露试验,分别测定其半致死率、Cd2+积累量和对Cd2+的转移系数以及罗非鱼的相对增长率.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罗非鱼对Cd2+的响应不同,其中,幼龄鱼的LC50浓度最低,体长为31.5±3.4 cm的罗非鱼LC50最高;低质量浓度Cd2+(0.5 mg/kg)处理下,罗非鱼尺寸不同,相同鱼组织对Cd2+的吸收积累量差异显著(P< 0.05),而高质量浓度Cd2+处理时,不同尺寸罗非鱼的同一组织对Cd2+的积累量无显著性差异;除体长27.4±2.9 cm罗非鱼外,相同尺寸的罗非鱼Cd2+转移系数都是低质量浓度显著大于高质量浓度(P< 0.05);高质量浓度Cd2+处理对各种尺寸罗非鱼质量增加的抑制率显著高于低质量浓度Cd2+处理的抑制率.此外,不同Cd2+质量浓度对相同尺寸的罗非鱼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罗非鱼的尺寸和Cd2+质量浓度都对罗非鱼积累和转移Cd2+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3.
秦卓凡  廖宏  陈磊  朱佳  钱静 《大气科学》2021,45(6):1273-1291
汾渭平原因其封闭的地形条件以及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存在,并于2018年被列入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文章利用2015年以来PM10、PM2.5、SO2、NO2、CO、O3质量浓度的观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分析了汾渭平原AQI及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气象条件对冬季PM2.5和夏季O3浓度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_O3)日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在2015~2017年间逐年变差,在2018~2019年有所好转,污染较重的城市为西安、渭南、咸阳、临汾、运城、三门峡、洛阳,集中在汾河平原与渭河平原交界处。汾渭平原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多为PM2.5、PM10或O3,三者占比之和约90%。重污染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气条件不利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冬季供暖期,但夏季O3浓度的升高趋势使得汾渭平原夏季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影响汾渭平原冬季PM2.5浓度和夏季MDA8_O3日变化最主要的气象要素都是2 m高度气温(简称T2M),相对贡献分别是45.5%、35.3%,都表现为正相关;第二主要的气象要素都是2 m相对湿度(简称RH2M),相对贡献分别是41.5%(正相关)、25.4%(负相关)。影响汾渭平原冬季PM2.5浓度年际变化最主要的2个气象要素是T2M和RH2M,其相对贡献分别为43.6%、31.9%,且都呈正相关,2015~2019年汾渭平原冬季气象条件的变化会导致PM2.5浓度上升,部分削弱了人为减排导致的下降趋势(?8.3 μg m?3 a?1)。影响汾渭平原夏季MDA8_O3年际变化最主要的2个气象要素是T2M(正相关)和850 hPa风速(WS850,负相关),其相对贡献分别为71.7%、16.3%。2015~2019年汾渭平原夏季气象条件的变化导致O3污染呈上升趋势(1.2 μg m?3 a?1),但O3污染的总上升趋势(8.7 μg m?3 a?1)中,人为排放变化的贡献更大(7.5 μg m?3 a?1)。本研究表明,汾渭平原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其颗粒物污染问题尚未解决,还面临着新的臭氧污染的挑战,汾渭平原内的11个地级市分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管辖,三省交界处又是重污染区域,所以需要三省联合防治防控,协同改善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4.
基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观测数据、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获得了2014、2018年地表大气O3质量浓度水平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通过空气污染控制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CE)评估了2014、2018年中国O3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O3日8 h最大(O3-MDA8)质量浓度年均值为98.0 μg/m3,较2014年的87.9 μg/m3增长了11.5%,其中安徽省、山西省和山东省的O3-MDA8质量浓度增加最为明显;2014和2018年O3相关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7.4万和26.7万,过早死亡人数增长率约为57%;中国9个区域中的中部区域O3质量浓度和O3相关过早死亡人数较其他几个区域增长最多,并且人口密度为1 000人/km2左右的区域过早死亡人数增加最多;河南省、河北省和四川省的O3相关过早死亡增加人数比其他省份多;近年来中国地表大气O3的健康危害的增加程度远大于O3质量浓度的增加程度,应尽快加强对O3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45.
采用密度泛函B3LYP理论对氟利昂C2Cl2F4 (F-114)在6-31G++(d,p)基组水平上进行分子结构优化、红外光谱计算,理论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此外又通过从头算CIS方法计算了C2Cl2F4及其离子的低激发态,将所得分子低激发态的键长、键角及二面角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到了C2Cl2F4分子的UV-Vis光谱和分子前线轨道,最后对C2Cl2F4+离子的低激发态光解离动力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6.
为了克服非约束性(光照、表情变化)条件下会大大降低人脸识别率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Fisher判别准则的正则化稀疏表示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将人脸图像经过Gabor滤波器滤波得到Gabor幅值图像,提取其统一化的局部二进制直方图,然后利用Fisher判别准则学习得到新的字典,最后通过正则化的稀疏表示判断测试图像所属类.利用AR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与SRC、FDDL、RSC识别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非约束性条件下具有最佳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47.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CO、NO2、SO2与O3)的时空差异开展对比分析,运用基于健康风险的空气质量指数(HAQI)法,研究河南省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变化特征,PM2.5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影响较显著。减排初期(春节疫情期间),除NO2浓度迅速减少外,其他污染物没有明显变化, PM2.5浓度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与大气氧化度增加促进二次化学过程的结果。春节后疫情期间, PM2.5浓度迅速降低至疫情前的50%左右,为2019年同期的50%左右。基于HAQI结果,研究期间(冬–春)影响河南省大气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是PM2....  相似文献   
48.
庐山2016年冬季三级分档雾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究不同尺度雾滴化学特征是深化雾微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16年12月—2017年1月在庐山开展雾综合观测实验,利用主动式三级分档雾水采集器(CASCC 3_stage)收集到3次雾过程73个分档雾水样本,雾滴分档粒径:4—16 μm(3级),16—22 μm(2级)和≥22 μm(1级)。定量得到了分档雾水的pH、电导率(EC)及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Na+、NH4+、K+、Mg2+、Ca2+、Cl-、NO2-、NO3-、SO42-)浓度(μeq/L)。结果表明,庐山冬季雾水酸化严重,pH为3.96—5.82,pH < 5.6的样品占98.6%且直径4—16 μm小雾滴的强酸性(pH < 4.5)样品最多,占比达54.2%,小雾滴酸性和电导率更强;NH4+、Ca2+、NO3-、SO42-是雾水的主要离子组分,[NH4++Ca2++NO3-+SO42-]分别在三级分档雾水中占总离子浓度(TIC)的83.8%、88.0%和88.7%;综合3次雾过程,总离子浓度、NH4+、K+、NO3-、SO42-在4—16 μm小雾滴存在富集,表现出尺度依赖特征;86%雾水样品[SO42-]/[NO3-]介于0.5—3.0,属于硫酸和硝酸混合型酸化,雾水酸化主要原因是碱性缓冲物质与酸性组分不平衡以及可能存在有机酸贡献;同一观测点不同雾过程化学特征存在个例差异,第二次雾过程(12月25日14时—26日21时)(北京时),总离子浓度、NH4+、Ca2+、NO3-、SO42-在16—22 μm尺度雾滴存在富集,这可能是雾区气溶胶浓度较低、降温、采样间隔和污染气体及气溶胶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PSCF)分析表明,观测期间影响庐山的气团均来自西部,来自湖南北部的局地气团占总轨迹数的68.99%,最为重要;PM2.5、SO2、NO2具有相似潜在源区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安徽西南部和江西北部等邻近省份地区,以近距离输送为主。   相似文献   
49.
本文解读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 (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 ~-2 nL·L-1·℃-1、在污染区为0.2 ~2 nL·L-1·℃-1。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50.
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依据其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分为长寿命的温室气体和短寿命的气候强迫因子(SLCFs)。考虑到SLCFs在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中的重要作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有了专门针对SLCFs的章节(第六章)。本文解读IPCC报告关于SLCFs的主要结论,特别强调AR5以来的最新结论,包括:SLCFs的定义、SLCFs排放和大气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辐射强迫和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情景下SLCFs对未来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可能的影响,以及COVID-19疫情期间减排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文末也讨论了结论的不确定性以及结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