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2010年5月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NCEP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5—23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雨情及影响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低压大槽异常偏强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且维持在20°N以南是有利于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稳定环流型;旺盛的水汽输送及其辐合带维持在江南至华南北部为南方持续性暴雨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原东侧或东移、或停滞的西南低涡和切变气流中频繁活动的涡旋是造成江南至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重要中尺度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42.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热的MαCS的左后侧出现的下沉冷出流在低层向西南方向扩散,与午后不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增强了地面的斜压性,从而使地面辐合线上的气旋性扰动加强,并迅速新生发展出β中尺度气旋。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4个多尺度积云并合过程,而地面β可尺度气旋在每一个阶段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者,同时也是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成者,α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都由一个以上的β中尺度气旋组织而成,当β中尺度气旋出现遭遇、合并之时,对流云团和降水得以强烈发展。在济南强降水发生前的1个多小时内,其西南方边界层内不断出现β中尺度超低空西南急流,它促使这一区域内不断产生回波单体并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带,当济南北面的强回波南移与这一强回波带并合后快速发展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43.
2016年7月5—6日武汉市发生对流梅雨暴雨,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分析对流云团活动、天气系统与物理量演变,结果表明:(1)对流云团来自江汉平原东部,暴雨前期对流云团合并发生在2个β云团之间,中期2个β云团先后与1个α云团合并,后期对流云团无明显合并,虽有向西的指状对流云生成,武汉市强降雨还是开始减弱。(2)暴雨发生在200hPa南亚高压东伸脊北侧,500hPa副热带高压在江南加强西进过程中,500hPa纬向切变转为低槽东移,850hPa江汉平原低涡则是迴旋少动,高空偏北风急流左侧水汽辐散与偏南风低空急流前方水汽辐合耦合有利于启动强降雨。(3)武汉站200~850hPa,500~850hPa风垂直切变明显,400hPa干空气入侵,共同触发了强降雨。  相似文献   
44.
PM2.5污染仍然是湖北省冬季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且具有明显区域传输特征,重污染过程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有别于华北地区,值得关注。采用WRF/Chem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并结合观测分析,研究了2015年12月—2016年1月湖北省PM2.5重污染过程的气象输送条件及日变化特征,从大尺度输送条件和局地边界层动力作用分析了外来污染物水平传输、悬浮聚集和向下传输的过程,并解释了该地区观测到的午后PM2.5浓度特殊峰值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湖北重污染爆发以区域传输为主,地面观测PM2.5极值对应10 m风速可达8—10 m/s,边界层0—1 km为较强偏北风输送,污染传输通量极值位于400 m高度附近,为重要传输通道,低空无明显逆温,重污染过程具有“非静稳”边界层气象特征。重污染形成的大尺度输送条件为,长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偏北风异常偏强,南部地区风速减缓,使污染物在中游平原堆积,鄂北边界风速越大,越有利污染输送增长。传输性污染主要来自偏北和东北方向的污染源输送,潜在源区贡献主要为途经偏北通道上的豫中、南阳盆地和关中地区,以及途经东北通道上的鲁、皖、苏等部分地区。PM2.5浓度日变化双峰结构的天气成因不同,21—24时(北京时)峰值为静稳性污染,11—14时峰值为传输性污染。污染输送受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日出前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层结稳定并伴有上升运行,使得低空外来输送悬浮聚集在400 m高度附近;日出后随大气边界层高度升高,静稳层结被破坏,在干沉降作用下高浓度PM2.5开始向下传输,并在午后地面形成峰值。   相似文献   
45.
雷达降水资料一维变分同化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叶红  赵玉春  崔春光 《气象》2004,30(4):6-10
采用 η坐标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 ,对 98·7鄂东沿江突发性特大暴雨进行了数字化天气雷达探测降水资料调整湿度廓线的一维变分同化的敏感性试验。对湿度廓线初猜场X( 0 ) 所做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湿度廓线初猜场X( 0 ) 对目标函数的下降速度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在观测降水Ro≠ 0 ,模式背景降水Rb=0的特定情形下 ,采用不同的湿度廓线初猜场方案会对降水资料变分同化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6.
暴雨中尺度涡旋系统发生发展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位涡方程出发,导出描述三维涡度强度变化方程,分析大气层结及其变化等对三维涡度强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垂直涡度变化的分析,揭示了大气层结变化、水平能量锋演化、垂直风切变等有利于涡旋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针对湿中性层结特征(θse/p≈0),讨论了降水反馈对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湿中性层结下凝结潜热的垂直非均匀分布与垂直涡度的耦合强迫作用可能是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7.
变分技术在校准数字化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8年7月20-22日鄂东地区持续性特大暴雨的数字化天气雷达反演资料和雨量计网测量资料,采用变分技术校准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结果表明:经变分法校准后的雷达估测降水不仅保留了雷达探测到的降水形势,并且与雨量计网测定的降水量之间的误差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48.
49.
神经网络降水预报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神经网络降水预报系统及其在1998年汛期的使用情况,分析了该系统对暴雨过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暴雨过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转折性天气和持续强降水过程的预报,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0.
胡江林  崔春光  王志斌 《气象》2000,26(8):19-21
在简介加密MAPS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式在1999年夏季对三峡坝区降水的预报效果,结果显示该模式对三峡单站及周围地区的短期强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