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电磁测深数据是地下地质体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综合反映。由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和地质体对电磁波特性反映的迟钝性,往往由电磁波携带的有用信息非常弱小和复杂,因此,要想通过正演对比和建模反演的方式来准确解释电磁测深资料和正确建立反演模型是相当困难的。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幅度按指数规律单调递减,而随着地下地质体的变化将会改变这一规律。通过寻找测深曲线的拐点,就可以确定地下地质体的基本形态和分界情况,从而为资料定性解释和反演建模提供参考。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要直接求出观测曲线的拐点是不可能的。小波变换方法被称为“数学显微镜”方法,用小波变换来处理观测信息后,在不同尺度的小波变换结果中,分析结果是一种非常实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宜兴土地详查作业过程阐述GEOWAY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43.
数字曲线拐点的自动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于由离散点表示的数字地图与GIS图形数据,本文首先利用两相邻矢量叉积乘积的原理来判定拐点所在的折线边;然后利用曲线光滑原理,在已确定的折线边的两个端点之间,建立一条光滑加密了的S形曲线,把后者看作是原始折线的精确曲线,对它进行曲线段凹向改变点(拐点)的定位计算。对于离散数据来说,此处不是采用通常的数值微分方法,而是多次应用矢量叉积乘积的原理,求出最或然拐点,并看作是理论拐点。为了简化计算量,探讨了如何避免为求拐点而进行光滑加密的辅助计算过程。对此,研究分析了拐点在折线边上的移动规律与其前后的曲线转角之间的相关关系,借此可直接根据原始离散数据作简单计算,在足够精确的程度上得出拐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44.
本文在文献[1]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用Wilson—θ法求解具有折线型非线性特性的结构动力反应分析中拐点处理的精确方法,并详细讨论了变步长Δt’的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45.
本文着重讨论了一种新的曲线光滑算法—方向判别法。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阐述了其优越性,最后对一幅经过计算机自动识别所获得的居民地轮廓作了光滑处理。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较好地删除曲线上的冗余点,并且可以保持原图形的基本形状特征。  相似文献   
46.
贺建国  李洪璧 《铀矿地质》1996,12(4):224-228
砂岩型铀矿床的产出常与层间氧化带密切相关。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及还原带的特征,可为铀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层间氧化带的形成特征,探讨了产生自然电场的基本原理,通过在已知和未知铀矿化地段的工作,总结了层间氧化带在地表的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利用自然电场剖面测量曲线的梯度变化拐点确定氧化带前锋线──氧化还原过渡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7.
张兵  高玉峰 《岩土力学》2010,31(7):2342-2346
堆石料大量的大型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其轴向应变与径向应变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双曲线关系,而是可以分成两段,依次用双曲线关系和直线关系来拟合,提出了一个计算两段关系拐点处径向应变的公式,对Duncan-Chang模型中泊松比的计算进行了修正。根据堆石料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用8参数拟合其应力-应变关系和体变关系的拟合方法,并将通过此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拟合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48.
对沁水盆地东北部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储层宏观、薄片、电镜、压汞、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煤类指示的煤相可形成良好煤储层,V/I(镜质体/惰质体)值高,在深度、厚度、有效孔隙度、构造特征等方面均达到了Ⅰ类煤储层的评价标准,利于煤层气开发.但割理多被脉状方解石充填,孔喉配置为微孔-微喉型,这些因素不利于煤层气开发.孔径(半径)分形下限为36 nm,D在2.9~3之间,煤层气相对易解吸.三次拟合后以0.57 μm为拐点,随孔径减小,拐点左侧分形特征有变差的趋势,拐点右侧有变好的趋势,在纳微孔级别,变化趋势加大.在实验室模拟地层条件下煤样各力学参数与顶底板和沁南进行了对比,表明煤储层力学性能与顶底板差异明显,压裂裂缝会延入顶底板,但压裂裂缝宽度要比沁南煤层的小,压裂裂缝高度也比沁南煤层略小,因此压裂裂缝相对较容易控制在煤层中.  相似文献   
49.
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Matlab等软件,结合矿业开采沉陷理论,针对隧道双侧扩挖对地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了隧道双侧扩挖对地表的影响范围。提出了沉降曲线拐点的概念及其特征,区分了沉降变化的低速区和高速区,为今后既有隧道扩挖的施工和监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0.
航道疏浚淤泥通过吹填成为了目前扩充城市土地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吹填淤泥样品的扰动情况是工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吹填淤泥颗粒流3D模型,研究了取土器贯入过程对样品结构的扰动特征,提出了通过拟合的旋转抛物面来评价样品结构扰动的微观信息。其中:层理拟合曲面表征样品的表观变形,结构性拟合曲面的系数量化界定样品的微扰动区与破坏区。该模拟试验能够为工程地质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优化取土器的设计参数,减少实际工况中过于保守的设计和施工产生的费用。试验结果表明:土样颗粒整体表现为向上的微隆起且层理呈倒U型分布,不同层理的扰动程度不同,同一层理的不同部位扰动程度也不同;层理的表观变形可用旋转抛物面公式拟合,各层理的特征拐点分布规律亦可用旋转抛物面公式拟合;曲面外的区域为强扰动区,曲面内的区域为微扰动区,这两个区域的体积积分占比可作为样品原状性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