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次工作地区为重庆市武隆县周围,工作主要任务目标,利用重力和大地电磁测深MT,初步揭示武隆区块震旦系下古生界等重点层系地层特征及构造样式,基本查明浅部构造与深部构造之间的关系,从构造角度分析武隆区块油气保存状况.我们在工区布置了2条测量剖面,位于武隆县南部,贵州道真县北部.两条剖面长度分别30 km和50 km,总长度为80 km.主要的工作方法大地电磁测深MT和重力,其中MT点距为500 m,重力点距为50m.经过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手段,对两条剖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释并推断了3条断层、有利于油气保存条件的地层.  相似文献   
42.
以伊犁地区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段低液限粉黏土为研究对象,以碱激发材料为固化剂,对粉质黏土和其固化土开展了路用性能指标试验与冻融循环试验,并利用电镜扫描试验(SEM)与X射线衍射试验(XRD)研究了固化土的微观特征,探讨了碱激发材料对粉质黏土路用性能指标与抗冻融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43.
为了寻找隐伏矿、深部矿,以四川通安—小牛场地区为研究平台,开展了矿产远景调查,提出了将重力、航磁、地磁、激电等物探手段有机结合,综合应用于西南山区矿产调查的思路,并列举典型实例,逐步分析各种物探异常,最终实现从圈定找矿重点区到确定矿体平面分布形态的目的。以期这一重、磁、电相互结合的模式对今后西南山区的矿产勘查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4.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的重要物理参数,明晰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ERA5 Climate Reanalysis气温数据集、MODIS MOD09GQ数据产品和2019年湖冰钻孔测厚数据及雷达测厚数据,重建2000—2019年青海湖冰厚时间序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9年3月实测青海湖湖冰厚度平均增长速率为0.30 cm/d,高于2月份(0.12 cm/d).基于度日法湖冰生长模型模拟的2018年11月—2019年3月青海湖冰厚平均增长速率为0.34 cm/d,与实际观测数据相比,模拟冰厚误差为±2 cm,但在河流入湖口处和湖区南侧误差较大,且冰厚模拟数值在3月中旬前高估而之后有所低估.②青海湖多年平均冰厚介于32~37 cm,其中2008—2016年湖冰厚度年际变化剧烈,呈现先增大再稳定后减小的趋势.冻结初期湖冰厚度增长迅速,12月和1月湖冰增长速率分别为0.45和0.41 cm/d,2月后冰厚增长速率放缓,2月和3月分别为0.29和0.14 cm/d.③2000—2019年冰厚整体呈现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空间格局,多年冰厚变化幅度湖区西部较东部稳定,湖冰平均厚度与完全封冻时长及封冻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5.
介绍了有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BR)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基于COBE卫星的观测宇宙学,包括对背景辐射谱,各向异性的观测结果及其理论意义;并系统介绍了CBR各向异性形成的种种机制;展望了下一代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MAP和PLANCK)的科学目标和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6.
来守华  陈仁义  张达  狄永军  龚勇  袁远  陈良 《岩石学报》2014,30(6):1780-1792
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131.68±0.48Ma。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弱过铝质-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铕负异常,重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平坦,中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中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潘田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潘田铁矿床矿体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因关系表明,花岗岩侵入作用是控制主成矿阶段矿体空间定位的地质作用,花岗岩是铁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林地组碎屑岩与黄龙组-栖霞组碳酸盐岩的接触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硅钙岩性界面”成矿,本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多因耦合、临界转换、边界成矿”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7.
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 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 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①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 769条, 面积976.59 km2, 冰储量约49.82 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 ~ 10 km2的冰川为主, 数量以<0.5 km2的冰川为主。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 其冰川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 97.52%和97.53%。②疏勒河流域(5Y44)冰川数量、 面积及冰储量最多(最大), 冰川平均面积为0.81 km2, 石羊河流域(5Y41)最少(最小)。从四级流域来看, 宁掌等流域(5Y445)冰川最为发育, 冰川数量、 面积及储量均最大, 宰尔莫合流域(5Y446)冰川平均面积最大(1.80 km2), 夹道沟-潘家河流域(5Y422)最小, 仅有0.05 km2。③近60年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 面积减少417.85 km2, 冰储量损失20.16 km3。面积介于0.1 ~ 0.5 km2之间的冰川数量与面积减少最多(457条和 -117.49 km2), 海拔4 400 ~ 5 400 m区间是冰川面积集中退缩的区域(98.55%), 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219.92 km2)且冰川退缩速率最快(-3.61 km2·a-1)。④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各流域冰川面积均呈退缩态势, 区内冰川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但有3条冰川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 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冷水坑矿田位于北武夷隆起北缘。在简要介绍该矿田地质特征基础上,通过锆石SHRIMP U Pb法测年,获得了矿田内赋存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银铅锌矿体的打鼓顶组凝灰岩加权平均年龄(157.6±3.2) Ma,表明打鼓顶组火山岩形成于晚侏罗世。该年龄可以代表成矿作用的下限年龄,并说明矿田推覆构造的活动时间与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推覆构造的发育说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已经从近东西向的特提斯构造域转换为北北东向的滨太平洋构造域。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及推覆构造的发育是Izanagi板块沿北西方向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以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深部找矿钻孔岩心为对象,开展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栖霞山矿床矿石样品δ13CV-PDB同位素值为-5.1‰~1.9‰,且由浅部至深部,矿石样品的δ13C、δ18O值处于增大的趋势,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碳起源于碳酸盐岩、源自地幔和岩浆的深源碳。对锶同位素的研究显示,栖霞山矿石~(87)Sr/~(86)Sr值为0.704816~0.71405,部分大于矿体围岩黄龙组灰岩的~(87)Sr/~(86)Sr值(0.708329~0.709685),部分小于矿体围岩黄龙组灰岩的~(87)Sr/~(86)Sr值,并与不同来源的Sr同位素对比,揭示栖霞山矿石中Sr兼具基底地层Sr和幔源Sr的混合来源特征,且在围岩蚀变过程中~(87)Sr/~(86)Sr的变化应主要由成矿流体引起。结合本区成矿地质特征认为,栖霞山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花岗岩的期后热液,在热动力作用下,流经元古宇基底地层,形成具有混合物质来源的成矿流体,成矿作用过程主要为成矿流体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