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吐鲁番山间盆地早白垩世岩石的磁组构和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认识天山褶皱带及其南北两侧块体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始新世碰撞前的古构造格局, 揭示该地区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总的运动学特征, 我们在中国西部的吐鲁番山间盆地内开展了系统的白垩纪古地磁研究. 经系统热退磁, 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一具双极性特征的高温剩磁分量. 热退磁特征和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这一高温特征分量主要为赤铁矿所携带. 正的褶皱和倒转检验结果表明此高温特征分量为成岩时或稍后获得的原生剩磁. 与中国西部各块体上所获得的白垩纪古地磁结果相类似, 吐鲁番山间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相对于稳定的欧亚大陆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倾角偏差. 但磁组构研究表明吐鲁番盆地早白垩世胜金口组砂岩不仅具有较弱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 且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高温特征剩磁倾角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由吐鲁番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与塔里木和准噶尔地块的结果及稳定欧亚大陆的古地磁视极移曲线相对比, 发现吐鲁番山间盆地在新生代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持续挤压下相对于其南侧的塔里木地块未发生明显的构造运动; 但相对于其北侧的准噶尔地块和欧亚大陆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相似文献   
42.
吴玉门 《新疆地质》2003,21(2):243-244,T001
卫东庄韧性剪切带位于库鲁克塔格地区辛格尔大断裂以北,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构造北缘活动带之南天山古生代陆缘盆地东段(图1).受塔里木构造运动的影响u, 在辛格尔大断裂两侧,不同时代地层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样式复杂.本文主要以该断裂北侧卫东庄韧性剪切带Ⅳ、Ⅴ、ⅩⅦ号剖面的岩石学、地质学资料为基础,研究其运动学特征并探讨东天山地区塔里木北缘活动带,构造变形性质及运动规律.卫东庄韧性剪切带呈狭长带状,EW向分布,长约30 km,东段宽3.0 km,中段宽4.0 km,西段宽2.0 km.主要由下元古界阿牙克托格拉克岩组(Pt1aa.)、大树沟片麻杂岩(Pt1Dsc…  相似文献   
43.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 NW-SE 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44.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与褶皱变形密切相关的韧性剪切变形。野外调查表明,该地层中至少发育3期褶皱变形,其中F1为北西向韧性剪切褶皱;F2为向南南西倾伏的纵弯褶皱;F3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F1与F:联合制约了西冷岩组岩层展布的总体格局。显微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磁性组构特征证明了区内曾发生过多期构造变形,且有两期最为显著,即早期的水平剪切和随后发生的侧向挤压。本文重点阐述上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45.
中国南天山西部冲断褶皱系前缘区的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是中-上新世以来形成的以薄皮滑脱为主的冲断构造,冲断作用导致了盆地内及周缘区古-新生界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发主形变。本文对该冲断系前缘区 (巴音库鲁提北部至喀什地区 )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南天山冲断褶皱系从平面上分出了六个冲断褶皱带。从剖面上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冲断体系。冲断系的前锋为盲冲结构的构造三角带。冲断作用导致前锋区中新世以来层系变形、抬升并出露地表,本区有两个区域性的主滑脱面,冲断作用及断层相关褶皱的形成是冲断层沿主滑脱面向前陆方向逐渐推进的结果。同时发育的次级冲断层导致冲断褶皱带的复杂化。文章同时指出,南天山冲断褶皱系的冲断扩展顺序为逆序。这与塔里木盆地南缘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活动方式相反,暗示着南天山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是独特的。利用平衡地质剖面的方法,在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作出本区的构造横剖面图并进行了平衡恢复,从而得出南天山冲断褶皱系前缘区上新世以来的南北缩短率为30 %,缩短量为 5 0km,缩短速率为 9- 10mm/a。  相似文献   
46.
西藏易贡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地貌与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4月9日19时59分18.2秒,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易贡乡发生了特大崩塌—滑坡—泥石流。构造上它发生在印度板块阿萨姆楔入角复合地带的西侧,也是高原腹地向东侧山地下降的过渡带,重力作用明显。根据便携式GPS定位仪实地测定和滑坡前后的卫星影像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物形成了一座长约5.7km、宽约1.5km的“天然大坝”,完全堵塞了易贡藏布河干流,崩塌滑坡体总方量超过3.8×10~8m~3。根据区域地震台网的记录,其振动持续的时间为6min,其中最大振幅的持续时间为2min。震相分析表明有3组较为明显的震相,对应着3次较大的地表振动。计算获得崩塌滚落的平均速度约为48m/s,伴随崩塌滚落的同时,滑坡泥石流的平均滑动速度也达到了16 m/s,比一般泥石流流动速度要大一倍。  相似文献   
47.
侯康明 《华南地震》1998,18(3):28-34
在室内航,卫片解释及野外1:5万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等专项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主发震断裂皇城-双塔断裂带的几何分段及运动学特征。依据断层的几何特征,活动时期,活动强度可将该断裂带分为3段,分别为皇城盆地段(西段)、上寺段(中段)和冬青顶段(东段)。其中东段是古浪地震的发震段,与西段和中段相比,它具有活动时代新、活动强度大等特点,属全新世活动段。1927年古浪地震的发生与其特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学的时段划分和新构造分区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77  
马宗晋  张家声 《地质学报》1998,72(3):211-227
青藏高原形成至今经历了4个互有叠接的构造期。α期以南北缩短和向北推移为主,主要发生在45~35 Ma期间,β期表现为长周期缓慢隆升,在35~5.3 Ma期间占主导地位;γ期为短周期快速隆升阶段,自5.3Ma开始,3.0 Ma以后逐渐达到高峰;δ期以东西向伸展变形为特征,3.0 Ma以前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3.0 Ma以后遍及整个高原.第四纪以后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变形运动形式。根据γ期和δ期构造变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把青藏高原划分为西藏、羌塘和柴达木3个构造域。  相似文献   
49.
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研究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葛肖虹  张梅生 《现代地质》1998,12(3):295-301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阐明了在该项研究中应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关于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目前存在3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就已存在,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期活动;其二,认为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开始活动;其三,作者根据柴达木盆地中由于阿尔金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