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1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42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961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485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一次连续异常高温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10年6月24-27日牡丹江地区的连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总结出现高温天气主要是受高空稳定的大陆暖高压、辐射增温、下沉绝热增温、850 hPa有24℃以上的暖中心、高温出现前一天14:00气温偏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现象,达到或超过37℃时称酷暑。副热带高压强盛、高压晴空区太阳辐射强,以及贝湖以东地区有异常偏强的暖气团,导致了伊春地区2010年6月24—28日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其特点为强度强、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3.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a)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6月下旬最多;b)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C)1984年-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2008年,30年间高温站次以153站次,10a的趋势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d)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44.
选取长江中下游城市武汉、合肥、南昌3站1970—2009年夏季高温资料,分析3市夏季高温特征。3市夏季高温日数有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也逐步上升,但平均日照时数减少。计算1970—2009年武汉、合肥、南昌夏季高温日数与1、3、5月海表温度场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若1月热带中太平洋、北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低),则武汉、合肥、南昌夏季高温日数偏多(少),若3、5月中太平洋、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低),则武汉、合肥、南昌夏季高温日数偏多(少)。  相似文献   
45.
秦岭北麓猕猴桃夏季高温热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秦岭北麓猕猴桃种植区1959—2008年6—8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发现秦岭北麓猕猴桃高温热害主要危害区域为东、中部果区,高温热害主要危害时段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提出加大重点防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加强关键时段水肥管理以及重视猕猴桃气象灾害研究等科学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46.
浙江省2011年春季气温与常年同期持平,降水异常偏少,日照偏多。季内出现干旱、高温、强对流、大雾及大风等多种灾害天气,对浙江省人民日常生活及农业、交通、水利等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47.
陂塘景观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半自然、人工水体正在大量消失。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陂塘的相关定义、陂塘景观特征及其测度,指出陂塘景观是人们在农耕过程、土地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水土资源,应对外部水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水适应性景观"。陂塘景观具有雨洪滞蓄、旱涝调节、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陂塘景观应对的问题不同,景观特征有所差异,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农业时代的水利乡土景观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破坏,再走向生态自觉下的多功能生态景观;变化趋势也说明了陂塘景观在上述多种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潜力。陂塘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建立在对陂塘景观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最后,对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如陂塘景观的特征与功能、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8.
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 首先克隆了热激蛋白70(HSP70)和磷 酸甘油酸激酶(PGK)基因全长序列, 然后研究了0-20μg/mL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HSP70 和PGK 基 因表达, 以及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获得了蛋白核小球藻HSP70 基 因的cDNA 序列2405 bp, 包括60 bp 的5'-非编码区(UTR)、1959 bp 的开放阅读框(ORF)和386 bp 的3'-UTR 和PGK 基因的cDNA 序列1664 bp, 包括35 bp 的5'-UTR, 1398 bp ORF 和231 bp 3'-UTR. 序列比较和分析表明该蛋白核小球藻HSP70 序列与其它绿藻的同源性高达83%-91%, PGK 为 70%-75%.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增加, HSP70 和PGK 的表达量在12h 和24h 均有所增加, 而在10 μg/mL 水杨酸浓度下表达量最大, 12h 时分别为对照组的2.57 倍和1.56 倍, 24h 则为1.71 倍和1.79 倍。1-20μg/mL 水杨酸可促进该藻的比生长速率、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升高。 本文结果表明一定浓度水杨酸对高温胁迫蛋白核小球藻有缓解作用, 且5 和10 μg/mL 水杨酸的效果 最显著。  相似文献   
49.
高温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持续7 d和14 d 32℃高温对12月龄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7 d后,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有所升高,除碱性磷酸酶,其余五种酶与对照组(25℃)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血清中Cl-、Na+和Ca2+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K+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的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高温处理14 d后,除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1),其它酶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Ca2+、K+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l-、Na+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尿素氮、胆固醇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研究表明:高温处理7 d、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K+浓度、尿素氮和胆固醇5个指标与对照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变化,可作为大黄鱼对高温的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50.
气候变暖对湖泊热力及溶解氧分层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运林 《水科学进展》2015,26(1):130-139
气候变暖对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系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具体影响随研究区域和水体表现不尽相同。气候变暖通过改变湖泊热力和溶解氧分层进而影响湖泊生物过程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从全球湖泊变暖趋势、长期缓慢气温上升、极端高温事件以及气候情景模拟等方面详细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湖泊热力及溶解氧分层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区域湖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暖趋势;长期缓慢气温上升和短期极端高温均会造成湖泊热力分层提前,分层结束推迟,分层时间延长,混合层和温跃层深度下降,以及热稳定性增加;相伴随的是溶解氧扩散深度和氧跃层深度明显下降,加剧了湖泊底部好氧和厌氧环境。除了这种直接影响外,气候变暖引起的流域降水、入湖物质的变化以及风速的变化也会对湖泊热力和溶解氧分层产生许多间接的影响,因此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经验和数值模型来验证和预测气候变暖对湖泊热力及溶解氧分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