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5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679篇
测绘学   355篇
大气科学   432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1482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2篇
  1965年   8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7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煤基碳排放构成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中最重要的部分,做好煤基碳减排和煤炭高效洁净低碳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中和背景下的煤地质学发展值得关注。系统评述与碳中和相关的煤地质学研究领域,分析煤地质学在碳中和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探讨碳中和背景下煤地质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取得以下认识:推进清洁煤地质研究、服务煤的高效洁净化燃烧,勘探开发煤系天然气低碳燃料、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和化石能源结构,开展煤化工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保障研究、推动煤炭的低碳能源转化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深化瓦斯地质研究、提高煤矿瓦斯(井下)抽采率、控制煤矿瓦斯的大气排放和泄漏,研究煤层甲烷天然逸散和煤层自燃排放、控制煤层露头的天然排放,发展煤层CO2地质封存与煤层气强化开发(CO2-ECBM)技术、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及其在火力电厂烟气碳减排中的商业化应用,研究煤炭勘查企业的碳足迹、实现企业净零排放,是与煤地质学紧密相关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其中煤层甲烷与煤系气高效勘探开发、深部煤层CO2-ECBM、煤层露头气体逸散与自燃发火控制、洁净煤地质与煤炭精细勘查是碳中和背景下煤地质学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2.
马鬃山地体是北山造山带的主要构造单元之一,其广泛出露的花岗岩对于认识和完善北山古生代构造格架具有重要意义.对野马大泉一带的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早-中志留世(441±4 Ma和425±2 Ma)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它们均富钠、钙碱性和镁质花岗岩的特征,小于A型花岗岩的Ga/Al×104值和Zr+Nb+Ce+Y值,且含角闪石二长花岗岩出现标志性矿物角闪石,属于I型花岗岩.它们具有正的εHf(t)值(-0.1~+7.6),两阶段Hf模式年龄集中于1.42~0.94 Ga,反映花岗质岩浆可能起源于中元古代(~1.4 Ga)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伴有幔源岩浆的参与.马鬃山地体志留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显示形成于大陆弧的构造环境,且结合区域古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指示相关的俯冲带在早石炭世发生北向后撤.   相似文献   
43.
为提升对长江流域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的认知程度,突破以往单独从地表水或地下水角度进行评价的局限性,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将水文地质单元和地表水流域有机结合,划分长江流域地下水评价单元,建立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水循环要素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以中游最多,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长江北岸比南岸集中程度更高;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的特征,最大值集中在长江中游一带;长江流域地下水位总体保持稳定,丰枯季水位变化总体不大,一般小于2 m;长三角超采区的地下水漏斗面积已明显减小,相关环境地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2020年长江流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2421.70亿m~3/a,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092.79亿m~3/a,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331.35亿m~3/a;地下水储存量较2019年整体略有增加趋势,其中四川盆地最为明显,共增加23.72亿m~3。(3)长江流域的水质上游优于下游,优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一带,部分地区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原生劣质水的广泛分布。长江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整体很低,局部地区由于过往不合理的开发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已得到缓解,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问题得到了较好控制。建议适当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一带优质的基岩裂隙水。  相似文献   
44.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乡村振兴,赣县人民梦寐以求在赣县探测到地热水资源.本文探讨了赣南山地隆起区构造裂隙地热水形成规律,分析了江西赣南地区地热水形成的条件:①燕山-喜山期岩浆侵入、热液活动是热供给来源;②红层盆地中巨厚的白垩系是储热盖层;③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浅变质岩分布区岩石受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④深大断裂是沟通深部热水汇聚的隔水/导水构造,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一般断裂与深大断裂形成有利的蓄水构造;⑤受到地球运动和近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赣南地区深层地下水总体由东向西运移,并在张裂型、弯凹型和交叉型三种蓄水构造类型中汇聚.初步建立了赣南地区地热水成因模式,提出赣南地热水分布规律是在南东盘为变质岩或花岗岩、北西盘为红层盆地的北东向深大断裂,并且与其他方向断层交叉部位,或者深大断裂呈弧形并向西凸出的弯凹位置.根据赣县地质特征,提出赣县地热水资源勘查靶区是江口镇河坑村、茅店镇汶潭村和大埠乡头塅村三处.建议采用地下水运移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水文地质钻探等技术手段进行勘查.文章为赣县区实现地热水勘查重大突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雷电与高层建筑物的相互作用,该文构建了一个雷电连接过程有限差分计算模型。运用Matlab编写程序,设置网格大小,确定吸收边界,引入松弛因子,对离散化后的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计算得到空间分布的电势值,实现对闪电通道底部二维电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筑物高度、闪电先导起始位置对高层建筑物雷电连接过程的影响,模拟得到闪电路径图和电势等高线分布图,并将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例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下行先导主通道向下发展特征,突出的下垫面因素会对雷电电场传播产生影响,高层建筑物对雷电存在一定的"吸引"作用,要加强高层建筑物及空旷场地孤立建筑物的雷电防护能力,防范于未然,降低雷灾风险。  相似文献   
46.
黔西北玉龙地区稀土含矿层(Pxt)产于宣威组(P3x)底部,假整合于峨眉山玄武岩组(P2-3em)之上,由铝质段和铁质段组成,厚度受基底不整合面低洼起伏形态制约,介于3.25~18.76 m之间。稀土矿层可划分为7层,以Ⅱ和Ⅳ矿层为主矿层,具分布连续、厚度大、品位高等特点。铝质段存在是高品位稀土产出的直接影响因素,稀土矿化富集对岩性具选择性,铝质黏土岩、含碳质铝质泥岩、致密状铝质泥岩、含碎屑/豆鲕铝质泥岩是稀土富集优势岩相。w(Nb2O5) 130×10-6~550×10-6、w(ZrO2) 0.06%~0.38%、w(TFe) 7.94%~24.72%及A/S比值0.82~3.60区间,为REO品位≥0.18%集中分布区。虎家营向斜东翼中部以南、西翼中部以北地段铝质段分布连续、厚度大,为下一步稀土找矿重点地段,尤其是向斜东翼南部铝质段厚度大、优势岩相组合齐全,应为下步勘查首选区。  相似文献   
47.
黏土矿物是表征盆地砂岩型铀矿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环境以及反演其经历的表生流体作用的重要指示性矿物。文章以钱家店凹陷新发现的海力锦铀矿床含矿层姚家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的岩石学、黏土矿物类型、形貌及含量等特征研究。姚家组下段红色和灰色泥岩原生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含量较低,总体反映了沉积期偏干旱炎热古气候环境。泥岩中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其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与泥岩明显不同,各地球化学分带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显示具有后生外来酸性流体改造的特点,应发生在区域层间氧化水渗入之前。铀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合镜下铀-黏土矿物空间赋存关系和区内构造-流体演化史显示,矿石中铀沉淀富集受多种吸附还原剂控制,局部与高岭石关系密切,存在一期深部酸性还原流体渗出改造作用,为原生偏弱还原性的姚家组下段砂岩铀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8.
为加快铝土尾矿泥浆的排水固结进程,提出一种在库区增设横竖向排水途径并联合生石灰固化的方法。通过增加排水路径和砂层的压载作用,使尾矿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排水固结效果,并通过添加生石灰进一步增强尾矿泥的固化程度。本文通过开展模型试验,分析加砂与否模型中尾矿泥浆排水固结过程中各阶段的孔隙水压力、体积含水量和沿深度变化含水量等参数的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加砂层对尾矿泥自重排水固结效果有较明显的提高;在自重排水稳定后和添加生石灰处理后,加砂堆排模型较堆排模型的尾矿泥平均含水量分别减少19.9%、14.6%,且沿深度范围内含水率分布更为均匀;同时发现加砂对生石灰固化尾矿泥的强度增长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铝土尾矿泥浆加砂堆排联合生石灰排水固化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9.
深部温度场与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认识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及其邻区现今大地热流特征基础上,基于旬邑—西峡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地壳分层结构,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渭北隆起、渭河盆地以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深部温度场和岩石圈热结构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渭河盆地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结果表明,旬邑—西峡剖面上大地热流介于57.6~75.7mW/m2之间,平均为(70.4±4.7)mW/m2;地幔热流在29.5~38.6mW/m2之间,平均值为34.1mW/m2;莫霍面温度变化范围约在600~74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约为95~110km。从渭北隆起—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大地热流、莫霍面温度和地幔热流值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规律,相应地“热”岩石圈厚度则表现出厚→薄→厚的变化趋势。渭河盆地地壳厚度减薄明显,莫霍面温度显著高于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暗示着渭河盆地地壳活动性显著。然而,从渭北隆起—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热”岩石圈厚度变化范围不大,且渭河盆地内...  相似文献   
50.
随着终端设备及操作系统多样化的发展,对地图的渲染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地图渲染引擎,依赖于相应操作系统图形库,存在不能跨操作系统、渲染性能低、渲染风格不一致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跨平台的高性能地图渲染技术,采用蒙板绘制技术、纹理字典文本绘制技术,基于OpenGL(open graphics library)图形库,实现了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不同的操作系统下,统一的高性能地图渲染引擎,保持了在不同平台下一致的地图渲染风格,性能比通用地图(MapBox)渲染引擎性能提高了1.75倍,矢量切片渲染性能为MapBox的8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