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太湖微囊藻对几种枝角类种群影响的实验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钰  谷孝鸿  朱光敏  何俊 《湖泊科学》2007,19(5):566-571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 cells/ml,测得四种枝角类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长刺溞3.03 d、隆线溞3.79 d、短尾秀体溞8.48 d和角突网纹溞9.25 d,体长较小的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的半致死时间相对较长;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长刺溞和隆线溞有新生幼体,而短尾膊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在少数几天里产出了少量新生幼体.以不同浓度微囊藻(0.5×106-8×106 cells/ml)喂养枝角类,测得四种枝角类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0×106、4.78×106、6.21×106和7.77×106 cells/ml.参照以栅藻喂养的枝角类生长情况,可知太湖微囊藻对四种枝角类的存活和生殖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其中体长较大的长刺溞和隆线溞受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82.
水质酸化对双棘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贻龙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9,11(2):155-159
用人工酸化的东湖水为培养液对双棘臂尾轮虫进行室内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与用未酸化的东湖水培养结果相比,轮虫非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在pH6.5,5.5和4.5时增加,而在pH3.5时减少在pH5.5和3.5时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增大,种群中无混交雌体出现;而在pH6.5和4.5时内禀增长率减小,混交雌体百分率增大。  相似文献   
483.
桐花树作为红树林种群的先锋植物,其发育扩展和立地潮滩地貌变化的耦合过程是红树林生物动力地貌及生态修复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2005?2019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桐花树潮滩逐月沉沙量及其种群样方统计等资料,分析桐花树在南流江河口潮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桐花树种群扩张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1)南流江河口堤外潮滩是桐花树种群的主要立地区,成年、幼年及胚胎桐花树呈带状依次出现在高潮滩、中潮滩及平均海平面附近。以平均海平面为基面,南流江河口高程为0.07 m的潮滩为桐花树一年生幼苗生长极限位置;(2)南流江河口桐花树自西北向东南快速向海扩张的格局与潮滩向海淤积前展维持一致,潮滩滩位升高成为宜林滩地是桐花树向海扩张的基础;(3)桐花树种群的消浪作用减缓水动力强度,促进泥沙在潮滩沉积,由此加速潮滩发育;低潮滩淤涨为中潮滩、高潮滩,为桐花树种群扩张提供立地条件,促进种群发育扩张。  相似文献   
484.
太湖夏秋季大型枝角类(Daphnia)种群消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静  陈非洲 《湖泊科学》2010,22(4):552-556
水体温度过高和磷浓度是影响枝角类Daphnia存活和繁殖的重要因子,因此本研究假设太湖夏秋季水体高温和磷浓度是引起Daphnia种群夏秋季消退的原因.通过夏秋季两次为期各15d的模拟实验,模拟高温和添加磷盐对太湖春季优势种同形溞Daphnia similis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和不添加磷盐的条件下,同形溞均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证实夏秋季太湖水体高温和磷浓度不是限制Daphnia种群的因素,同时推测,鱼类的捕食作用和微囊藻水华对Daphnia种群的消退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485.
水丰水库亚洲公鱼和大银鱼种群生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1月对水丰水库亚洲公鱼和大银鱼的食性、生长、繁殖、群体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亚洲公鱼为杂食性鱼类但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繁殖时还摄食同类卵 ,出现频率达 4 2 .9% ,在冬季也摄食大银鱼卵 (2 .8% ) ;体长 (L)、体重 (W)呈异速生长 (W =1.176×10 - 6 L3.5555) ;群体繁殖速度比 1984年以前提高了 4 9.2 % ;群体结构中体长、体重的离散度很小 .大银鱼前期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后期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物 ,也捕食公鱼 ,出现频率 6 .9% -9 6 % ;体长、体重呈等速生长 ,W =4 .4 82× 10 - 6 L3.0 0 0 9;群体繁殖速度高出公鱼 1.18倍 ;群体结构中体长、体重的离散度较大 ,表现出了个体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86.
2003-2015年,本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小天鹅种群监测,分析了鄱阳湖小天鹅越冬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3年来鄱阳湖越冬小天鹅平均数量为69417±31309只,虽然种群数量的年际波动较大,但是并无明显的变化趋势.2004年冬季记录到最小种群数量27016只,2013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115710只.每年冬季小天鹅在鄱阳湖呈聚集型空间分布格局,大湖池、珠湖和大汊湖是越冬小天鹅主要活动区.自然保护区系统涵盖了小天鹅重要的越冬湖泊,50.1%±38.2%的越冬小天鹅分布在保护区内.小天鹅在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湖泊中的数量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小天鹅对保护区外湖泊的利用频次显著高于对保护区内湖泊的利用频次.  相似文献   
487.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存危机的主因到底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鲁海  黄真理 《湖泊科学》2020,32(4):924-940
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群正面临灭绝的风险,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其生存危机的主因缺乏共识,导致缺乏针对性保护措施.基于中华鲟种群模型,我们把主流专家提出的五个主因——捕捞、污染、航运、全球气候变化、水利工程与中华鲟种群衰退的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归并为繁殖群体损失、补充群体损失、存活率降低和长江水坝累积影响四种可能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情景计算和分析,并评估这些情景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长江水坝的累积影响是中华鲟生存危机的主因.捕捞、污染、航运等其他因素对种群数量有一定不利影响.我们的定量情景计算和分析,验证了1982年中央批准把中华鲟列为葛洲坝救鱼唯一对象的共识和观点-葛洲坝对中华鲟影响最大;揭示了长江水坝对中华鲟种群衰退和灭绝风险的影响机制;厘清了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否定了长期存在的、把中华鲟生存危机主因归咎于非法捕捞、污染、航运、全球气候变化等传统主流观点.我们认为,要挽救野生中华鲟种群,必须采用针对性措施减缓长江水坝的影响,恢复野生群体的自然繁殖是中华鲟保护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88.
为探究不同盐度、饵料和光照条件培养下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的种群动力学响应,本实验采用酵母和杜氏盐藻2种不同类型的饵料喂食拟伍氏游仆虫,在一系列盐度梯度(5、10、15、20、25)及2种光照条件[光照(14 L∶10 D)、全黑暗]下,测定了拟伍氏游仆虫的种群动力学参数变化。使用种群动力学参数(环境容纳量K、种群内禀增长率r、及世代时间G)评价盐度胁迫和不同培养条件对拟伍氏游仆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15处理组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达到峰值,高盐度下(20~25)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显著下降(P<0.05)。随盐度变化,杜氏盐藻组拟伍氏游仆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酵母组种群内禀增长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酵母组喂养的拟伍氏游仆虫环境容纳量高于杜氏盐藻喂养组,内禀增长率低于杜氏盐藻喂养组。光照条件下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高于全黑暗条件,内禀增长率低于全黑暗条件。拟伍氏游仆虫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在盐度为15,光照条件(14 L∶10 D)下使用酵母投喂,可实现拟伍氏游仆虫高密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489.
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自然种群的形态特征及营养状况对于合理开展该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渔业资源养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对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密江河的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种群进行形态特征、氨基酸组成、脂肪酸含量等分析,并与一个人工养殖马苏大麻哈鱼种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密江河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体质量范围在19.93~215.05 g,体长范围在10.40~22.00 cm。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4.04%±3.05%、灰分含量为1.84%±0.33%、粗蛋白含量为19.73%±2.42%、粗脂肪含量为3.18%±0.04%。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77%,4种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54%。以氨基酸评分(AAS)作为评价标准时,缬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肌肉中含有2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为丰富(59.36%),脂肪酸中EPA、DHA含量分别为3.87%、2.81%。本研究可为今后在图们江流域开展马苏大麻哈鱼的渔业资源养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  相似文献   
490.
中国近海5个黑鲷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保护和利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资源,本研究测定了中国近海5个群体(北方海域的营口与崂山群体,南方海域的闽清、大亚湾、东兴群体)各10尾黑鲷线粒体控制区5′端722bp序列以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发现42个单倍型,56个多态位点;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978~1.000,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为0.0067~0.0116。中性检测和核苷酸不对称分布分析表明,中国近海黑鲷在晚更新世(165~41kaBP)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北方群体与南方群体之间的Fst值为0.1145(P=0.00),表明存在中等程度的分化,建议将中国近海黑鲷作为两个管理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