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较容易受到某些抑制成分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复杂环境样品进行的荧光定量PCR反应中,定量结果的准确性更易受到影响。为减轻这种抑制作用,以采自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的DNA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模板法和添加BSA法对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有减轻抑制的作用,但若考虑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的便捷性,则以添加BSA的方法更为优越,最适添加浓度为0.1~0.5μg/μL。这一检测方法的改进,为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在硝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3.
54.
海洋沉积物中色素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沉积物中的光合色素包含着水体、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的丰富信息,能表征特定生物来源,在埋藏到沉积物甚至发生某些改变之后仍然保留其源信息,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生物标志物.结合总有机碳、总氮等其他海洋地球化学参数,沉积色素可用来研究海洋浮游植物和光合细菌的群落组成和丰度,反演海洋初级生产、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历史趋势,指示水体和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揭示海域气候条件等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沉积色素的研究,对于掌握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回溯古环境、古海洋、古生态以及古气候记录,制定合理的海洋管理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沉积物中色素的分类、来源、性质和分析方法,分析了色素在沉积物中的保存和变化规律,探讨总结了沉积色素作为化学生物标志物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5.
水淘选颗粒物分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斯托克斯原理制作了水淘选颗粒物分级装置,考察了流量对于颗粒物分级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操作流量。同时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对现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分级,并用吸管法对方法的分级效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水淘选装置对悬浮颗粒物各粒级颗粒物的分级效率在50%~95%之间,分级效果较好。同时运用建立的方法对在长江、长江口以及黄河获得的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现场分级,获得了不同粒级悬浮颗粒物,并进而采用改进的SEDEX方法进行了磷的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磷、自生磷灰石磷主要存在于细颗粒物中,而碎屑磷则主要集中粗颗粒物中。  相似文献   
56.
黄海西部沿岸流系特征分析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海西部沿岸是我国人类活动和海洋经济开发较为集中的地带,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其特殊的地形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该海域的环流复杂多变,沿岸海域各水团与陆架锋以及长江口东北部的锋面一起构成了黄海西部特有的环流体系和背景场,对该海域的物质输运和扩散、海水运动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并制约着沿岸海域对污染...  相似文献   
57.
根据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毗邻海域进行的一次大面调查资料,对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没有明显的层化现象,各参数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各环境参数在河口内外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河口内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高化...  相似文献   
58.
GDGT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古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类异戊二烯GDGTs和支链GDGTs两大类。类异戊二烯GDGTs主要来自海洋泉古菌,其分子中环结构的数目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描述类异戊二烯GDGTs相对分布的TEX86指标与表层海水温度(SST)和湖泊表面温度(LST)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特别是地质历史高温时期的古海洋和古湖沼温度。支链GDGTs则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厌氧细菌,其分子中环数量和碳链中的甲基数目与大气温度和土壤pH相关,由此而建立的MBT/CBT指标可以通过对近海沉积物的研究反演流域气温的历史变化。将支链GDGTs和类异戊二烯GDGTs相结合而形成的BIT指标则可以用来解析近海沉积物中陆源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布,与上述指标的结合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GDGTs及其相关指标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海洋和陆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9.
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高浓度溶解铀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α能谱法对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中的铀进行分析,发现卤水中溶解铀的浓度范围为3.4~96.0μg/L,80%以上站位卤水铀浓度超过了30μg/L,高于某些铀矿区地下水中铀的浓度。从卤水的形成过程及环境、含水层沉积物的铀含量及地下卤水对沉积物的淋溶作用、地表水下渗等几个方面对高浓度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卤水形成时海水的蒸发浓缩和锰氧化物还原可能是主要成因,藻类的矿化分解使其吸附的大量铀解吸进入地下水也可能是1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0.
黄渤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收支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陆架边缘海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区域,也是全球重要的碳储库,在区域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2012年5月和11月对黄渤海海域的综合调查,对该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黄渤海有机碳的收支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为:黄渤海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均呈近岸河口区域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有机碳的组成以溶解有机碳为主,颗粒有机碳由海洋自生的有机碳和陆地来源的有机碳组成;黄渤海沉积物有机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口和泥质区,其组成也是由海洋自生和陆源混合而成,其中渤海以陆源为主,而黄海以海源为主。黄渤海有机碳收支评估表明,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为初级生产力产生的有机物,其贡献为(6 760±971)×104t/a,占有机碳输入总量的(74±10)%,沉积物再悬浮的通量为(884±200)×104t/a,东海向黄海输入的通量为(679±107)×104t/a,河流及陆源输入的通量为(643±63)×104t/a,大气干湿沉降的通量为(141±39)×104t/a,其贡献分别占有机碳输入总量的(10±2.2)%,(7.5±1.2)%,(7.0±0.7)%和(1.5±0.4)%;黄渤海有机碳的主要支出为呼吸消耗,其贡献为(5 190±746)×104t/a,占有机碳输出总量的(57±8.2)%,黄海向东海输出的通量为(2 150±370)×104t/a,有机碳沉积通量为(1 030±225)×104t/a,有机碳降解通量为(737±191)×104t/a,其贡献分别占有机碳输出总量的(24±4.1)%,(11±2.5)%和(8.0±2.1)%。有机碳收支评估表明黄渤海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来源为主,且具有潜在碳的"汇"的特性,水体中外源输入和海洋自生有机碳的(1.6±0.3)%埋藏于该海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