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52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7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51.
52.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广泛发育下古生界寒武系、志留系等多套海相页岩层,其中龙马溪组是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层。根据钻井岩心资料,通过有机碳、热解、碳同位素、等温吸附等地球化学实验分析,对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1.53%),有机质类型较好(Ⅰ型和Ⅱ1型),热演化程度高(Ro为1.94%~2.42%),且页岩含气量较高(平均1.85m3/t)。页岩有机质特征是影响页岩含气量的主要因素,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三者共同决定了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含气量。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约旦西南RasEn—Naqb陡坡的岩性学、地貌和构造演化提出了一个报告。该陡坡,形成了一个壮观的700m高的西南向陡坡,包括几个部分,并大致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至少65km,有约20-25km宽。它分开两个独特的地貌和环境区域:西南的沙漠和东北部的石灰岩高原。陡坡周围陆地海拔从南到北的突然变化,在气候、残积土、植被覆盖和岩。  相似文献   
54.
55.
Chia  -  Yen  Ku  许树坤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9,(4):10-22
菲律宾海板块沿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东倾的马尼拉海沟向欧亚板块仰冲。板块汇聚边缘自南而北逐渐由南海岩石圈的正常俯冲过渡到台湾造山带的初始碰撞。与俯冲相关的地震遍及台湾附近,往台湾方向增生体急剧增宽。为了认识这种以俯冲一碰撞转换带为特征的汇聚板块边缘,我们分析了12条位于吕宋岛与台湾岛之间横切马尼拉海沟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南海海盆北部基底通常向东和向南倾。在马尼拉海沟北段,海沟充填沉积物南部比北部多,t0层序界面是近海沉积与海沟充填沉积物的界面。可能由于台湾地区的碰撞作用,t0层序北部坡度更平缓或者被抬升。构造分析显示,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地壳具有三个特征带:正断层带(NFZ)、原始逆冲带(PTZ)和逆冲带(TZ)。正断层带主要由俯冲地壳顶部或上部的一系列正断层组成,在接近深海沟的部位,这些正断层逐渐被海沟充填沉积物所覆盖,暗示正断层带发生在地壳开始弯曲、并引起上部沉积层重力变化的地方。由于增生体附近板块边缘强烈的汇聚作用,一些被埋藏的正断层而被活化为隐伏逆冲断层。原始逆冲带位于正断层带和增生体的前缘逆冲带之间,含隐伏的逆冲断层或者褶皱而不是逆冲断层。海沟区正断层、隐伏逆冲断层和逆冲断层在地壳结构中的连续分布,指示隐伏逆冲断层是沿着之前拉张正断层的位置发育的。上部沉积层的脆性变形很可能是强烈的挤压作用和水分较少的原因所致,最终隐伏逆冲断层可能向上发展,成为海底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5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examine large multivariate databases.The graphical approachto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with a single exampl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data obtained on environmental dust particles.While the graphical approach to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has certain advantages over the numerical procedures,the empirical approach described here should beviewed as complementary to the more robust treatments that 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 afford.  相似文献   
57.
銀河星雲的偏振曾經被人透過阿黑曼(Ohman)或李約(Lyot)的偏振計去做攝影觀測。在分析器(analyseur)的位置相差π/4所拍的兩張照片,就足以决定星雲各區偏振光的百分數和偏振面的方向。我們對於蟹狀星雲作了29個區域的偏振觀測,每個區域的直徑是8″。在那些“無定形”物質的纖維結構不太混淆的區域里,偏振面的方向和巴德(Baade)所發見的纖維的方向是相合的(圖4)。據4000—5000埃和5200—5800埃兩光譜區所得的相同的結果,表現偏振度很强(>40%),這是和席克洛夫斯基(ShMovsky)与奧特(Oort)的理論相合的。瀰漫星雲,因其光輝微弱並有夜天光陪襯,觀測是困難的;雖然這樣,我們在10個星雲的117區里,做了偏振的觀測。偏振化最强的區域,按所研究過的星雲,偏振度可由20%變至40%。如果NGC 7023的徑向偏振真是這團星雲物質的主要特徵,那么觀测到的偏振面的方向和可見的發光細絲相重合,更像是確定的事實了。有些星雲的偏振,不能說是徑向的;但仍能證实偏振面的方向跟隨比較顯著的星雲亮絲。由色餘的测定,基本上表明:瀰漫星雲比較照耀它的星,更藍一點,這和星的距離的函数有系統的變化。觀测的結果和与可見光波長相近的固體質點對於光所生的漫射的情况,是相合的。  相似文献   
58.
59.
大孔径闪烁仪测量戈壁地区感热通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6月11~30日在金塔开展的"绿洲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能量水分交换和边界层过程观测与理论研究"期间第一阶段戈壁下垫面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资料,用混合对流方法和自由对流方法分别计算了戈壁感热通量。结果表明,对于利用LAS资料计算地表感热通量的方法中,混合对流方法相对于自由对流方法更加适用,且混合对流方法中Andreas给出的参数相对于DeBruin的参数更加适用于戈壁下垫面。此外,LAS测得的感热通量相对涡动相关方法的值较大,提高了地表能量闭合度。  相似文献   
60.
由符淙斌等人主编的 《Regional Climate Studies of China》 一书已于2008年8月由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出版集团Springer公司正式出版。这本英文专著是应Springer公司 “Regional Climate Studies” 丛书编委会之邀组织编写的。书中系统总结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中国区域气候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全书共分11章, 计476页, 包括插图164幅, 表格42件。本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和东亚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 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相联系的年际[CD*2]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以及利用我国丰富的代用气候环境指标开展的古代 (特别是全新世以来) 气候变化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和变异的影响以及北方干旱化等问题具有显著的中国区域特色, 书中为此专门设立了相应章节进行总结和探讨。同时, 在极端气候事件、 土壤湿度、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 水资源影响和适应对策被日益关注的今天, 本书还分别介绍了我国学者在上述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区域气候模式是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和趋势预测研究的有力工具, 本书也介绍了我国发展的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及其应用效果, 以及我国科学家发起的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的主要进展。丛书编委会对本书的编写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该书: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国外读者总结了过去十年来关于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将一系列基于先进科技手段, 如野外实验观测和遥感, 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等获得的关于区域气候变化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集成, 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