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5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866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99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632篇
海洋学   30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6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反气旋活跃,对流不显著,日本南部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北移减弱,我国东部基本在低频南风的控制下,降水中心也逐步北移到华北-朝鲜半岛一带,此时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季风涌活跃阶段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52.
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空台”事件。利用NCEP再分析数据集、中国气象局(CMA)台风最佳路径等资料研究了此次“空台”现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动力和热力学特征。使用台风潜在生成指数(DGPI)分析发现2020年7月大尺度环流背景不利于台风生成,环流系统的异常通过影响对流层垂直风切变和垂直运动限制了台风的活动。2020年7月马斯克林高压较常年明显偏西偏弱,导致索马里急流强度减弱,越赤道气流不活跃,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海域盛行一致的偏东气流,历史同期活跃在该区域的季风槽无法建立,从而不利于热带扰动的生成。北半球极涡主体偏向西半球一侧,影响东半球冷空气势力较弱,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南亚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强且偏东,其东侧强盛的偏东气流将洋中槽截断,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出现反气旋性环流,该区域下沉气流增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对流层中层强烈的下沉气流抑制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此外,受中高层环流系统异常的影响,7月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洋面和南海地区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常年偏高2~4 m/s,南海部分海域偏高达4~8 m/s,同时该区域内异常偏强的下沉气流导致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偏低,大气层结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动力和热力条件均不利于热带扰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3.
《内蒙古气象》2021,(1):3-9
近些年来,内蒙古呈现出干旱趋势。文章利用1961—2019年内蒙古107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内蒙古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内蒙古夏季降水,尤其是东部地区(110°E以东)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夏季降水由前期(1983—1998年,P1阶段)偏多阶段转变为后期(1999—2011年,P2阶段)偏少阶段。分析表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异常可能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突变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另一方面,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在20世纪末显著增高,升温幅度明显超过趋势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对我国北方大气环流有调制作用,在P1阶段,亚洲中高纬地区为负的温度距平,我国北方为气旋性环流异常,这一环流形势有利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多;而在P2阶段,亚洲中高纬地区增暖显著,内蒙古上空被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大陆高压偏强,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偏旱。  相似文献   
54.
使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提供的月平均数据,对北上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及其造成的极端降水进行统计分析,并揭示了有利于 TC北移影响山东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 TC主要出现 于 6—9 月,其中盛夏时节(7、8 月)TC对山东影响最大;TC影响山东时,强度主要为台风及以下等 级,或已发生变性;TC会引发山东极端降水事件,TC极端降水多出现在夏秋季(7—9 月),其中8月的占比最大,9月次之,TC降水在极端降水事件中的占比约为 10%,但年际变化大,有些年份占比达60%以上,特别是1990 年以来 TC对极端降水的贡献显著增强;影响山东的 TC主要生成于西 北太平洋,多为转向型路径;当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场呈太平洋一日本遥相关型的正位相时,TC更易北上影响山东,此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其外围气流会引导TC北上转向,对华东地区造成影响;850 hPa上,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存在异常气旋式环流,对流活跃,夏季风环流和季风槽加强,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华东、华南上空有异常上升运动,涡度增大,垂直风切变减小,水汽充沛,TC登陆后强度能得到较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55.
56.
金耀华  侯德封 《地质论评》1941,6(Z3):430-434
第六次中国矿业纪要,于民国三十年四月,在万事困难中出版了。从事者与指导者努力成功,读者谨致抗战胜利的敬礼。如果记忆力不仅五分钟,我们应该记得万万元美金贷款的担  相似文献   
57.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3-314
在日本东京略北有一温泉胜地曰盐原,此一带第四纪地层中有一含植物化石极多之地层,据著者的推测其地质年代应为中更新期。一般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对于气候的反应极为锐敏所以讨论近去的气候及冰川等问题,植物化石的研究极为重要,盐原植物  相似文献   
58.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层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期间2个强化观测航次(4-5月及6-7)所获温盐深(CTD)资料,利用一个改进逆模式研究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演变特征。诊断计算表明,在此期间南海环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即越南以东和菲律宾以西呈反气旋式环流,南海北部和南海中部呈气旋式环流。但对局部区域而言,可以发现在季风爆发前后其环流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上述计算结果亦与等压面上海水密度分布的定性分析结果及同期观测的ADCP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计算所得到的南海上层环流主要特征与定性分析结果及实测资料大体一致,诊断结果可作为南海上层季风环流演变机制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