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大中型气田主要成藏模式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我国大中型气田的形成特征,以圈闭类型为纲,建立了4种大中型气田成藏模式:早期或同期构造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晚期构造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古风化壳天然气成藏模式、泥底辟异常温压天然气成藏模式。同时,以封存箱的观点总结出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规律,指出箱内、箱缘及上下封存箱之间是大中型气田分布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52.
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前陆盆地为例,分析了典型前陆盆地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总结构造分段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动力学背景、调节构造、构造变形期次与构造叠加、滑脱层与构造变形强度的影响等。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构造分段特征对不同构造段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层位不同;不同构造段的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特征存在差异,主成藏期也不同。  相似文献   
53.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盆地格局的演变、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迁移、沉积特征(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砾岩及其分布)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是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喀拉扎砾岩、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砾岩为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产物或冲积产物,其分布特征及成因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局部挤压和构造隆升较为活跃的产物,也是盆地边界萎缩、盆山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证据,同时天山明显隆升并导致天山南北早白垩世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准南前陆盆地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圈闭形成、油气运聚成藏与燕山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燕山期发育的储层是准南前陆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砂砾岩和不整合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分布,是今后寻找有利隐蔽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目标之一;燕山期古构造及其形成时间与油气成藏期的良好匹配决定其油气成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4.
煤层气盆地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几乎都经历了多次抬升作用,构造抬升作用对煤储层吸附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拟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构造抬升过程中煤储层吸附能力的耦合效应和控制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中选取高、低煤阶煤储层样品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并假定地温梯度为分别为2℃/100m、4℃/100m和6℃/100m,压力梯度分别为0.3MPa/100m、0.5 MPa/100m和1.0MPa/100m模拟抬升过程中吸附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在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吸附能力的变化主要受温压综合作用、煤储层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抬升强度的控制。构造抬升时,温度作用效果占主导地位,煤储层吸附量增加;反之,压力作用效果占主导地位,煤储层吸附量减少。高煤阶煤层吸附量的变化量大于低煤阶变化量。抬升强度较大时煤层吸附量持续降低,较小时会使吸附量增加。煤层气在抬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吸附或解吸,与以往只是解吸的认识不同。当温度作用效果大于压力作用效果,即煤储层吸附量增加时,抬升作用易导致煤储层的含气欠饱和。  相似文献   
55.
地震沉积学探讨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宋岩  何玉萍  刘力辉 《地质学报》2009,83(6):820-826
地震沉积学是在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阐述了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认为地震沉积学可以按研究尺度分为地震地貌学和储层地震学,从应用角度提出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思路,并首次提出最小等时研究单元的概念,即三相(地震相,测井相,岩芯相)结合研究时井震统一的尺度,是沉积分析时一个最小的地质成图单元。文章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D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在沉积相分析方面的应用方法,展示了地震沉积学研究技术在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岩相物理分析,多属性地震相分析等方面良好的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56.
付晓飞  宋岩 《地质学报》2008,82(6):738-749
地质学家过去一直关注松辽盆地“T2”高密度断层系,其成因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并没注意到“T11”也为高密度断层系。笔者系统研究了三肇凹陷肇州地区“T11”断层系几何学特征和形成的地质背景,首次提出“T11”断层为典型的多边形断层,仅从目前构造演化历史难以解释其成因,基于断层与较厚的青山口组具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分布一致,认为多边断层为长期发育断层反转期再活动诱导青山口组泥岩层密度反转的成因机制,随着超压的积累断层周期性活动,是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的长期通道。  相似文献   
57.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盖层品质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部前陆盆地沉积演化经历前前陆盆地克拉通沉积、早期前陆盆地沉积、中生代坳陷盆地沉积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沉积四个阶段,共发育四种类型的盖层:即克拉通或海陆过渡期盖层、湖沼相煤系盖层、氧化宽浅湖或边缘海相膏泥岩盖层和湖相泥岩盖层。通过叠合型(准噶尔南部(准南))、改造型(川西)和新生型(柴达木北缘(柴北缘))三种典型的前陆盆地各套盖层岩性、盖层岩石累积厚度、盖层岩石占地层厚度的比值、盖层岩石单层厚度、岩石力学特征和盖层封闭烃柱高度定量对比分析,认为川西盖层封闭能力总体优于准南,准南各套盖层封闭能力又优于柴北缘,柴北缘上新统上下油砂山组盖层品质较差,准南中新统塔西河组、柴北缘渐新统上干柴沟组和始新统路乐河组盖层品质较好,其余盖层品质为好。品质好的盖层分布于储盖组合Ⅱ(晚三叠世—侏罗世前陆盆地或坳陷盆地陆相沉积阶段形成的储盖组合)和Ⅲ(晚侏罗世—古近纪陆内坳陷磨拉石沉积阶段形成的储盖组合)中,组合Ⅱ中为中生代湖沼相煤系盖层,控制着自生自储原生油气藏的聚集和保存,组合Ⅲ中多为古近系氧化宽浅湖或边缘海相膏泥岩盖层,对断层沟通下伏烃源岩或调整早期油气到组合Ⅲ中聚集成藏起到重要的封盖作用。受品质好盖层控制,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储盖组合Ⅱ和Ⅲ中。  相似文献   
58.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技术条件下可动用程度最高的部分.致密砂岩气可分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和圈闭型致密砂岩气.通过系统地对比圈闭型和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在运聚、分布上的地质、地化特征差异,并使用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呈近源累计聚集的动力学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圈闭型致密砂岩气是天然气远距离运聚的结果,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上都有很明显的分馏效应,具有良好的输导体系,形成了“常规圈闭汇聚、具有边底水、优质盖层封盖”的特征;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是近源累计聚集的结果,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基本不产生分馏效应,同一地区碳同位素呈现离散性,表现出“连续分布、近源汇聚、气-水分布复杂或倒置”的特征.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近源累计聚集是致密砂岩储层中近纳米级孔喉背景下天然气运移动阻力变化及平衡的结果.在天然气运移至气-水临界界面之前,气-水界面将天然气与地层水分为两个系统,天然气运移的动力是气体异常压力,浮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满足,运移阻力是上覆地层水压力和毛细管压力.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圈闭可认为是非常规动力圈闭,其核心可概括为“(近)纳米级孔喉、气体活塞式推进、浮力基本不起作用、动阻力平衡决定气-水界面”.   相似文献   
59.
中国南方主要富有机质海相页岩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当前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地层,但演化程度普遍偏高,孔隙结构复杂。为加深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实验与低温低压吸附实验(CO_2与N_2),对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牛蹄塘组孔体积与龙马溪组页岩的孔体积分别介于0.0202~0.0402 m L/g与0.0255~0.0310 m L/g之间,介孔在两套页岩孔体积中所占比例最大。两套页岩比表面积分别介于13.74~41.26 m~2/g与21.42~27.82 m~2/g之间,微孔与介孔几乎提供了两套页岩全部的比表面。孔隙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牛蹄塘组页岩内溶蚀孔和粒间孔较为发育,有机质孔隙发育不均匀;而龙马溪组页岩内粒内孔、粒间孔和有机质孔隙均较为发育;牛蹄塘组在微孔范围内的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占有优势,而介孔与宏孔范围内的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均小于龙马溪组。根据实验数据结果与文献的调研,两套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成熟度与埋深的不同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0.
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在对中西部分布的前陆盆地天然气资源、已发现气田储量和近期天然气勘探进展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今后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并从气源条件、生储盖组合、圈闭、运移通道等方面论述了前陆盆地具有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