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368篇
地球物理   849篇
地质学   611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通过对采自鸭绿江口主汊道的5个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以及粒度参数的分析,并与前期合作研究的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4个柱状样沉积物的测年和粒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探讨了流域来水来沙、河口沉积与海岸发育之间的耦合效应及鸭绿江河口地貌演化的新证据。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主汊道存在河流和潮流两种沉积作用,不同时期动力作用不同;以潮流作用为主的沉积时段,其沉积特征与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一致;主汊道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西汊道和西岸潮滩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鸭绿江口的主汊道、西汊道及邻近海岸的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流域大洪水等事件均存在响应,响应的时间基本同步,具有耦合效应。沉积记录中存在5个明显的“事件信号”,其中1960年最为重要,是鸭绿江河口地貌发生巨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52.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白家疃台)在“十五”改造后,布设了一台gPhone重力仪(原PET031)记录重力固体潮,该仪器自2008年起持续稳定工作:台站原有大地动力TRG-1型潮汐记录重力仪(#80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稳定工作,具有稳定良好的重力固体潮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CDSN兰州地震台1990-2000年间31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得到了Pdif震相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兰州地震台Pdif震相走时便查表,以便分析时查询比较.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有助于对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4.
2004年以来发生的5次Mw≥8.5地震使目前的地震危险性看似高于长期平均水平,也引发了一场有关我们是否身处群发性地震危险境地的争论.作者利用3种统计检验来确定1900年以来M≥7的地震记录是否拒绝添加了局部余震序列的恒速情况下独立随机事件的零假设.结果表明,这些数据不能拒绝零假设.由此,全球大地震的时间分布可在添加了局部余震的情况下通过一个随机过程得到很好的描绘,表面上的丛集现象只是缘于随机变化.所以说,未来地震的风险并没有增大(持续中的余震序列除外),地震风险评估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最长时间的地震记录.  相似文献   
55.
2012年6月30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巴州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新疆区域强震动台网有近40个强震动台记录到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484 m/s2。文中初步收集了本次地震获取加速度记录,简要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部分典型记录的特征计算,为新疆强震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在阿留申岛弧观测到了一些非火山颤动。在数座火山上的大跨区的地震台网也监测到颤动状的事件,因此不可能与任何一座火山体有关。虽然目前还不能给这些颤动定位,但我们根据多个台网的反射时差和振幅给出了大概的位置。多数非火山颤动是在所推断的太平洋消减板块闭锁区或从蠕动到闭锁转换区记录到的。有一次非火山颤动事件是在拉特群岛和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增强时期记录到的。类似的同步增加以往在阿留申群岛记录到过,并被假设是由慢滑动事件引起的大范围应力变化造成的。2008年7月12日奥克莫克火山喷发约1小时后在科罗文和大锡特金地震台网记录到显著的非火山颤动。非火山颤动并不是分散地出现在整个阿留申岛弧,而似乎是集中在几个地区。用2500km的消减带,我们有机会检查这些地区并将其与不产生非火山颤动地区加以比较,以便确定产生该颤动的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57.
地震干涉技术被动源地震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动源地震成像是基于地下反射波响应和透射波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地表接收由地下非人工震源发出的透射波响应,利用互相关运算来合成反射波响应的方法.合成的反射波响应,又称虚炮集记录等价于地表地震剖面记录.本文研究了由地下随机分布的被动源发出的透射波记录来合成虚炮集记录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反射波记录和透射波记录的关系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被动源成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被动源地震信息进行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8.
Cryophenological records (i.e. observational series of freeze and breakup dates of ice)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when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in cold regions. Here we employed the extraordinarily long observational records of river ice breakup dates and air temperatures in northern Fennoscandia to examine their interrelations since 1802.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along with modern data, comprise the informational setting for this analysis carried out using t-test. Temperature history of April-May season was used as cli- matic counterpart for the breakup timings. Both records (temperature and breakup) showed seven sub-periods during which their local means were distinctly different relative to preced- ing and subsequent sub-periods.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years of these sub-periods oc- curred in temporal agreement.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ynchrony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river ice breakup records ruled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hanges would have occurred due to quality of the historical series (i.e. inhomoge- neity problems often linked to historical time-series); (2) the studied records agreed to show lower spring temperatures and later river ice breakup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n comparison to the 20th century conditions, evidencing the prevalence of cooler spring temperatures in the study region, in agree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Little Ice Age (1570-1900) climate in North-West Europe; (3) the most recent sub-period demonstrate the highest spring tem- peratures with concomitantly earliest river ice breakups, showing the relative warmth of the current springtime climate in the study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t two centuries; (4)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the river environment (e.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of dam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non-climatic variations in the breakup records; (5)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centurial (i.e. historical) cryo- phen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highly interesting viewpoint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his- tory.  相似文献   
59.
基于PDA形变台站电子手簿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PDA掌上电脑具有携带轻便、电池持久耐用,操作简单等特点,利于建立形变台站野外观测基本操作平台.按照有关规范及标准的要求,采用PDA硬件平台,在windowsCE软件支持下,利用Microsoft eMbedded Visual Basic编程环境,通过wince sdk工具模块,实现基于PDA的形变台站电子手簿系统(CaisBook PDA1.0).采用电子数据防伪技术,建立了完善形变台站水准电子记簿软件,可代替手工记录.  相似文献   
60.
德吉  姚檀栋  姚平  陈昱凝 《冰川冻土》2013,35(6):1382-1390
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 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去100 a来共出现191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50年左右、1970年代4个冷期,各冷期之间对应出现4次暖期,并且变冷的程度越来越弱而变暖的程度越来越强. 其次,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冷变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差异很大:从空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北部变暖过程比南部更强烈;从时间尺度上看,1910年左右和1920年左右的两次变冷十分明显,但1950年左右和1970年代的两次变冷不明显. 另外,虽然有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的短暂降温过程,但与其说是一个冷事件,还不如说是一次变暖过程中的短暂停顿,随后表现为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