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设计了一种多次渐进滤波方法,通过反复选取地面点,不断更正误选点,最终得到较正确的地面点数据。试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克服地陷点带来的问题,得到了更加精确的数字地面模型。  相似文献   
52.
The Patagonian Shelf is a very productive region with dif ferent ecosystem structures. A long history of fishing in the Southwestern Atlantic Ocean combined with a complex hydrographic structure, with a permanent front over the shelf-break and dif ferent coastal frontal regions, and a wide non-frontal area in between have made the food web in this area more complex and have resulted in changes to the spatialtemporal scale. Stable isotope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ophic structure of the Patagonian shelf break which was previously poorly understo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δ~(15)N value of pelagic guild(I llex argentinus) was remarkabl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guilds. The δ~(13)C values of almost all species ranged from-17‰ to-18‰, but S tromateus brasiliensis had a significant lower δ~(13)C value. Compared with the southern Patagonian shelf, short food chain length also occurred. The impact of complex oceanographic structures has resulted in food web structure change to the temporal-spatial scale on the Patagonian shelf. The Patagonian shelf break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eparated ecosystem structure with lower δ~(15)N values.  相似文献   
53.
雷电是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放电现象,当雷暴云中电荷累积,在地面附近大气就会有相应的感应电场,因此通过大气电场脉冲波形变化,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可以判断雷暴云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2010年8月11~12日陕西省有闪电定位监测网络以来最强的一次雷电天气过程。该过程全省范围内共发生闪电23 570次,8月11日单日闪电14 470次,整个过程以负闪为主,闪电频数高,同时伴随强降水发生。分析发现,此次强雷电天气过程与大气环境场具有以下对应关系:强雷电的发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陕西大部分地区且呈东西带状分布、西风槽东移南压关系密切;另外还与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抬升指数、能量场和位势稳定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高雷电密度区域与区域性暴雨的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强雷电往往先于强降水出现,雨量最大区域与雷电强度最大区域并不对应。  相似文献   
54.
对基于LIDAR数据的建筑物重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的建筑物重建方法。根据建筑物的边缘线通常互相垂直或平行这一特点对提取的轮廓线进行规则化。然后在屋顶三角网中随机选取种子三角形进行区域生长,将屋顶分割成不同的平面,通过平面相交得到建筑物的屋脊线。最后通过搜索离建筑物轮廓点最近的LIDAR点云,将搜索到的LIDAR点云高程值赋给该轮廓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建筑物重建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5.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近45a辽宁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5年辽宁省53个测站,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辽宁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东南部和西北部相反变化的差异。近45 a来,辽宁地区夏季降水有减少趋势,并且存在着4~6 a的周期变化。辽宁夏季及其各月降水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夏季降水处于偏多时段,70年代偏少,80年代和90年代偏多,进入21世纪的前5 a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57.
斯里兰卡岛以东海域在西南季风期间常会出现一对低频涡旋偶极子(即斯里兰卡穹顶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基于(1/12)°分辨率的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ic Model,HYCOM)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和基于MWT的正则传输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生成发展机制。结果发现这2个涡旋发展所需能量最终都来源于海表风应力做功,但具体可取3条完全不同的路径:①风应力直接驱动涡旋;②风应力驱动背景场的西南季风流,其后西南季风流发生正压不稳定以提供涡旋所需的涡动能;③西南季风流通过风应力做功获得的动能转换为有效位能,其后通过斜压不稳定给涡旋提供位能。涡旋最终衰亡的主要原因包括风应力对涡旋做功的减少、西南季风流正压不稳定的减弱、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低频涡向更高频扰动的正向能量级串。  相似文献   
58.
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是利用国土资源部卫星遥控监测系统,拍摄土地动态光谱图像,从而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此项工作对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等各项政策的有力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全力打击土地违法行为,遏制土地违法势头的有力武器,更是国土部门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推进执法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9.
中天山奎先达坂一带大量发育花岗质侵入岩,其中,晚志留世侵入岩位于研究区中部东侧,对其开展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以探讨岩体成因类型、侵位时代及形成的构造背景,旨在对南天山洋盆俯冲时限,乃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奎先达坂一带晚志留世侵入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岩体富硅(67.22%~74.88%)、富碱(7.65%~8.66%)、富钾(K2O/Na2O=1.16~1.87),里特曼指数σ均小于3.3;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06;CIPW标准矿物中,均见有刚玉分子;具远高地壳均值的Rb/Sr比值;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发育中等铕负异常,稀土分布模式曲线为右倾“海鸥”型曲线;微量元素与原始地幔相比,明显富集Rb,Th,La,Nd,Hf,亏损Ba,Sr,P,Ti。钾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422.9±3.3)Ma,为晚志留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特征,认为奎先达坂一带晚志留世侵入岩为中天山北缘洋盆闭合后的陆陆碰撞和南天山洋的北向俯冲消减共同作用形成的,为造山晚期环境的陆缘火山弧花岗岩,表明南天山洋盆于晚志留世仍在向中天山地块之下俯冲。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甘肃寨上金矿南矿带矿体隐伏规律,预测深部找矿远景,基于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对该矿床南矿带深部找矿潜力进行探讨。对南矿带32号脉9种金属元素(Au、Ag、As、Bi、Cu、Pb、Sb、W、Zn)的测试数据进行数学地质分析,结果表明Au与A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找矿的指示元素;As与Sb、Cu与B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945,可能与它们在热液上升过程中靠近矿体的头部和尾部有关。基于对矿区9种元素的数学统计分析并与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垂向)分带序列对比,得到寨上矿区理想原生晕分带序列为:As-Sb(前缘晕)→Pb-Ag-Au-Zn-W(近矿晕)→Cu-Bi(尾晕);根据改良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得到各勘探线轴向分带序列,前、尾晕共存等“反分带”现象的出现表明存在多次热液叠加作用。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衬值晕分带图,显示矿体向东倾覆,含矿热液应从东南向西北运移,剥蚀程度自东向西加强。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南矿带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根据原生晕找矿特征标志,32号脉东南部67线深处的有利成矿空间指示有矿,并将其定成预测靶位。通过布设钻孔ZK67-0验证了预测靶位的准确性,表明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在寨上金矿找矿预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