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次研究对南海冷泉活动区福尔摩沙脊(F站位)、海马冷泉环境中与甲烷有氧氧化菌共生的贻贝(分别为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和Gigantidas haimaensis),以及与硫氧化菌共生的蛤(Archivesica marissinica)腮组织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发现,贻贝鳃组织中存在C16:1ω9、C16:1ω8和C18:1ω8脂肪酸,同时C16:1ω8的含量远远高于C18:1ω8,这说明与贻贝共生的为Ⅰ型甲烷有氧氧化菌.在蛤腮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ω7、C18:1ω7和C20:1ω7含量极高,表明ω7脂肪酸来源于硫氧化菌.同时,贻贝和蛤鳃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如C20:2和C22:2.在同一样品中来源于共生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来源于宿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相近的δ13C值,表明宿主从共生菌或共生菌代谢产物中获得碳源和营养.Ⅰ型甲烷有氧氧化菌在贻贝腮组织中广泛存在,指示F站位和海马冷泉活动区冷泉流体渗漏强度较弱.确定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类型是判断双壳共生菌种类的基础.双壳类共生菌类型的识别,可以帮助理解共生体与宿主之间碳源和能量的转化关系、冷泉环境中甲烷的消耗过程如碳同化途径、碳循环等.  相似文献   
52.
谢宏全  管启程 《测绘科学》2012,37(6):83-84,90
赣榆县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城镇化发展尤为突出。本文选取1987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rcGIS软件数字化功能对城镇建成区进行提取,并将3期提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城镇扩展面积比重、城镇扩展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市紧凑度指数和城市用地分形维数模型对城镇扩展动态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3.
Sn-Ni化学镀硅酸钙镁矿物晶须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硅酸钙镁晶须为原料,采用化学镀方法制备一种镀Sn-Ni硅酸钙镁晶须,并用SEM,XRD,EDS和FT-IR对镀Sn-Ni硅酸钙镁晶须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镀Sn-Ni硅酸钙镁晶须是一种针状结构的硅酸盐晶须材料,除有部分聚集增粗外,其形貌几乎没有变化;镀Sn-Ni硅酸钙镁晶须的主要化学组成为:w(O)48.24%,w(Si)10.78%,w(Mg)5.44%,w(Ca)2.26%,w(Sn)22.45%,w(Ni)2.19%,w(Na)4.38%,w(P)2.46%和w(S)1.80%;镀Sn-Ni硅酸钙镁晶须在1100cm-1~850cm-1强吸收区的振动频率的增加值与在750cm-1~600cm-1弱吸收区的振动频率的降低值均为4.98cm-1;镀Sn-Ni硅酸钙镁晶须的主体结构和化学键没有发生根本上改变,Sn-Ni化学镀在本质上是一种物理包覆过程。该研究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4.
55.
中国地区1°×1°点质量解算与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力异常相关性分析,地面重力异常场逼近效果以及数值计算稳定性出发,讨论分析了外部引力场扰动点质量赋数值,提出以窗口移动方式控制点质量对场元观测的作用范围,简化了模型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算经结构简化后具有稀疏矩阵特征的边值条件方程的超松驰迭代法,并实际解算了中国地区1°×1°点质量。  相似文献   
56.
一种改进的控制随机搜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种适合重磁三维反演的改进控制随机搜索算法(简称ICRS法)。它是在控制随机搜索算法(简称CRS法)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将CRS法任意选择搜索方向的方式改成特定选择方式;将CRS法的固定搜索步长改为灵活的搜索步长。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表明在相同的搜索条件下,ICRS法不仅在收敛速度上有显著提高,一般在4倍以上;在反演效果上也明显好转,而且其抗干扰能力也有所提高。本文对影响ICRS法实施的因素:约束范围,初始搜索点数和截止阀值的确定做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57.
综合利用位场及其梯度的频率域曲化平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位场理论,本文导出了直接利用位场及其垂直梯度的曲化平迭代计算公式,给出了其正则化稳定算法,研究了迭代计算公式的收敛性问题,最后,利用该方法对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两者计算结果都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8.
本文简述了地球物理不规则测网的分形分析方法和减少假异常产生的网格化间距的确定办法并通过理论模型上的应用进行验证,同时介绍,预测了分形分析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59.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基本原理的逐条对比,阐明了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及其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拓展。微板块构造范式既不同于传统板块构造范式,又不同于地幔柱范式,是两者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文中着重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适用范围、理论出发点、理论假设与预测的角度,阐明了大板块与微板块的异同,并探讨了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转换机制的多样性,介绍了微板块生长成为大板块的4种途径、大〖JP2〗板块破碎为微板块的3种转换模式,探索了前板块构造体制下微地块在非线性地球系统中通过自组织、自生长等方式,进化为板块体制下微板块的自然选择过程。本文还提出陆壳型微地块是密度选择的结果,其密度决定了其保存机制,这是陆壳起源的根本;〖JP〗微地块向微板块的转变是刚性选择的结果,其刚性是初始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微板块不对称俯冲或对流型式的转变是热选择的结果,其热不对称性是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0.
在详细描述西藏北部拉竹龙地区泥盆纪地层剖面的基础上,根据在前人所划的奥陶系兽形湖组中采集到的大量属于泥盆纪的腕足类化石,修订了兽形湖组的定义,从而将区内泥盆纪地层划分为兽形湖组、拉竹龙组,并根据生物化石资料讨论了各组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