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68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7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2013年春季崂山湾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环境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 年春季(3、4、5 月)对崂山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3 个航次的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40 属75 种, 硅藻是调查区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1.27×106个/m3,3 月份的平均丰度显著高于4、5 月份(P<0.01); 优势种主要为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opsis glacialis)、加拉星平藻(Asteroplanus karianus)、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明显, 由3 月份硅藻控制逐步过渡到4、5 月份硅/甲藻共同控制; 相对较低的硝酸盐水平是导致4、5 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3 月份的主要原因; 物种–环境数据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 温度、硝酸盐含量是控制崂山湾春季浮游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2.
海南岛三亚珊瑚礁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海南省三亚市3个典型珊瑚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现状,并依此反映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和受扰动程度,作者于2011年11月22日~23日在海南岛三亚西岛、鹿回头和亚龙湾3个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潜水方法采集底栖动物,并对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类群、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以及生物量/丰度比较曲线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共获得三亚珊瑚礁大型底栖动物166种,优势类群为甲壳动物,优势种为珊瑚铠甲虾(Galathea coralliophilus)。调查区底栖动物平均栖息丰度为566.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146 g/m2;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0581、7.9116和0.8494。其中亚龙湾的上述3项指数均高于其他两个采样地点。生物量/丰度比较曲线表明亚龙湾的底栖群落最稳定,受扰动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53.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元二的占生物化石宝库,美国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这些沉积和这些化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和凯里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热河动物群等重大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54.
乌伦古湖是我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同时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第二大湖泊和主要渔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湖区水体营养状况、生物群落组成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揭示该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6年11月至2008年7月设28个采样点对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  相似文献   
55.
稳定的群落结构是退耕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退耕区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建植6 a的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特性明显优于撂荒地和天然草地,部分人工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撂荒地,功能群结构仍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多样性指数低,处于高产和稳定阶段;各草地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不同草地类型0~2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4种人工草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提高30~5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在水分涵蓄方面优于撂荒地.但与天然草地相比未形成密丛型禾草,群落稳定性差,草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6.
甲维盐属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在哈尔滨市典型黑土农田区,研究不同浓度甲维盐处理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维盐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且这种趋势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显著改变了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表聚性特征被削弱,使动物较多地聚集于5~15 cm土层;改变了群落多样性特征,其中螨类和跳虫对多样性的贡献相对较大;显著改变了表层土壤化学性质,但不同动物类群对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不同,螨类和跳虫对甲维盐干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甲维盐处理可以显著改变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浓度是影响该过程的重要因素,施用杀虫剂时需慎重评价其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57.
以甘肃陇南地震滑坡体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坡面为尺度,采用样带结合海拔梯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甘肃陇南地震滑坡体自然恢复5 a后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区内主要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大体分为3层;该群落中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是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在7个样地中,随着海拔升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偏峰格局势,峰值偏向高海拔区。  相似文献   
58.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人为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普定进行标准木解析和年轮调查,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植被在恢复过程中,乔木层表现为高度增加、地径增粗,高度、地径的增长分别呈现对数、乘幂曲线,乔木发育时间连续,生长位置随机分布;而在繁殖体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植被可以直接由草灌阶段恢复发育形成次生乔林,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9.
为了研究人为干扰对西洞庭湖鸟类群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在2013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湖南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将该保护区的生境分为水域、天然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丛、杨树林和居民区5种类型,前两种生境为天然生境,后3种生境存在人为干扰;记录了各生境下的鸟类种类、数量、行为等基本数据;计算了每种生境下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种间相遇概率;对鸟类群落组成、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结构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1目24科39种;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种类最多,有8科15种;鹭科(Ardeidea)鸟种类最多,为4种;在地理分布型上,古北界鸟最丰富;在居留类型上,冬季以冬候鸟和留鸟居多,受保护鸟占总种数的一半以上;芦苇丛的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是5个生境中最高的,但优势度较低,水域、天然洲滩的鸟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都高于居民区和杨树林,但居民区和杨树林的鸟类群落优势度比其他生境高。因此,该保护区应该加大退林还湿、退田还湖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  相似文献   
60.
余潮  张杰  胡维  陶金  葛刚  吴兰 《湿地科学》2015,(3):291-298
于2011年5月,以鄱阳湖围垦38 a的水域和洲滩为研究区,采集水稻田、菜地、鱼塘和荒地的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对其理化因子进行测定,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其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运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含水量、p H、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真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鱼塘底泥中的真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荒地和菜地,水稻田土壤的真菌生物量最低;DGGE图谱结果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荒地与其他采样地差异明显,水稻田土壤和鱼塘底泥的真菌群落结构最为相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全磷含量以外,所测定的其他土壤理化因子和真菌生物量都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理化因子为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