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崔德山  项伟  陈琼  王顺 《地球科学》2016,41(9):1603-1610
近年来,利用断层产物以及其中的颗粒来研究断层或地震带的能量耗散与释放,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围压分别为30 kPa、60 kPa、100 kPa、200 kPa、400 kPa和600 kPa的条件下,采用直径为0.6~0.8 mm的玻璃珠以0.02 mm/min的轴向应变速率进行干燥、松散细颗粒材料的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为了减少轴向应变过大时主应力轴旋转产生的误差及其对做功的影响,试验只分析加载后轴向应变为10%时试样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大,主震频率减小、偏应力降幅增大,但偏应力降幅与最大偏应力的比值逐渐趋于稳定.粘滑运动过程中,在偏应力骤降瞬间,声发射强烈、试样体积收缩,说明能量控制着试样的变形与破坏特征,耗散结构能量越大,系统发生滑动的频率越小.粘滑运动过程可以表示为能量耗散与能量突然释放.最后,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滑动过程的3个阶段,得出粘滑运动为不可逆耗散能与可释放应变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陈琼  施坤  王凡  张鹏 《测绘科学》2016,41(6):59-63,91
位错理论对于应用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物理信息研究震源机制,进行地震预报、断层反演以及火山活动等研究都有一定的重要性。针对地震对框架的影响,该文通过使用OKADA模型对3个等级的地震断层破裂面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在理想数据下地震对框架的影响范围,这样有助于地震后各方面的应急恢复;同时运用OKADA模型对2011年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我国距离日本较近的东北地区的框架点受到一些影响,但不会对区域的地震活动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正从1946年全球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存储和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越来越为依赖的重要资源,全球信息化产生的海量数据,使人类面临巨大挑战。而与计算机发展时代同步,地理学研究经历了从描述到建模、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尤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凭借地理学在区域性和综合性上的独特优势,地理学家大规模参与了全球变化的研究,尤其是地理学遥感、定点观测等方面,其产生的海量数据一部分  相似文献   
54.
随着单位制度的逐步瓦解,传统单位社区也随之转型,其居民属性也发生巨大改变,原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也发生相应变化,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传统单位社区的改造相应滞后,与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有着较大差别。根据西宁城区7个典型传统单位社区的723位就业居民通勤问卷调查数据,对传统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欠发达地区传统单位社区居民通勤仍以短时间、短距离、低机动化为主;(2)不同类型传统单位社区居民通勤存在差异;(3)传统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居民属性能够反映传统单位社区转变进程。  相似文献   
55.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①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②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 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 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③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2007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图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主岛发展指引图为基础数据,对未来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海坛岛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规划实施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越来越大,将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区域景观类型趋向单一,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斑块数量减少,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人口变化等.  相似文献   
57.
以往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石笋δ13C变化的影响因素复杂,但在大多数报道中地表植被仍被认为是影响石笋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合国内外已发表的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及川东北地区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石笋δ18O-δ13C数据,特别是Heinrich事件中石笋δ18O-δ13C的表现,指出地表植被不一定是影响石笋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洞穴水文(如地下水流速、滴水速率、水文化学,等等)的变化可以解释通常观察到的石笋δ13C变化.植被变化的效应可以叠加在洞穴水文变化的效应上.洞穴系统的水文变化复杂性可能是造成石笋δ13C变化呈现较复杂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大洋沉积物中的风尘记录良好地揭示了风尘源区干旱化过程和季风强度变化。以位于西太平洋采薇海山附近的柱状沉积物(MABC19孔)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对比获取年代框架的基础上,从沉积物粒度组分和磁学参数中提取研究区~80ka以来风尘物质的记录。沉积物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参数结果指示,研究区风尘输入量自~80ka以来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在MIS3/MIS2转换阶段风尘输入量增加明显,揭示了风尘源区古气候条件的转变。通过碎屑沉积物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代表风尘输入的敏感组分,其平均粒径记录了东亚冬季风强度在MIS3/MIS2转换阶段显著增大,该记录与黄土地区风尘记录指示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在MIS3阶段高度一致,在其余时段存在着差异,初步推测这是由于高空风尘输送机制的海、陆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揭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繁殖期亲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我们比较了雌雄虾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凡纳滨对虾亲虾养殖水体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两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了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虾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Chao1,ACE和Goods-coverage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Observed-species,Shannon和Simpson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表明雌雄虾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两者共同的优势菌门,但其相对丰度有一定差异,在雄虾养殖池水体中相对丰度分别为76.15%和21.28%;在雌虾养殖池水体中相对丰度分别为66.01%和29.02%。两者的核心微生物群(属水平)明显不同,雄虾养殖水体的核心属主要包括Glaciecola、Octadecabacter、Methylobacterium、Psychroserpens、Olleya;雌虾养殖水体的核心属主要包括Pseudomonas、Polaribacter、Pseudoalteromonas、Vibrio、Arcobacter、Synechococcus、Hyphomonas、Paracoccus、HTCC、Thalassomonas、Thalassobius、Owenweeksia等,其中包括了Vibrio、Pseudomonas和Owenweeksia等病原相关菌类。该实验结果对凡纳滨对虾育苗阶段亲虾的健康管理、病害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基于县域尺度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雪灾风险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now disaster is one of the top ten natural disasters worldwide, and the most severe natural disaster to affect the pastoral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hazard harmfulness data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entities affected by this hazard in 2010,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18 indexes of snow disa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conducted, encompassing the hazard harmfulness, the amount of physical exposure the hazard-bearing entities face, the sensitivity to the hazard, and the capacity to respond to the disaster.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1) areas at high-risk of snow disa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located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counties of Yecheng and Pishan in the Xinjiang region;(2) areas at medium-risk of snow disaster are found between the Gangdise Mountains and the Himalayas in the central-we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Qinghai Plateau;(3) the risk of snow disaster is generally low throughout the large area to the south of 30°N and the region on the border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all, the risk of snow disaster in high-altitude areas of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