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4篇
  免费   974篇
  国内免费   1589篇
测绘学   294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582篇
地质学   4412篇
海洋学   912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417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36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61.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垂向分布类型及跃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中悬浮体的垂向分布并非上下均匀,而是具有明显的层化现象,这种情况与海水中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层化现象一样,不是偶然的,而是常年存在的,同时,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对于海水的某些物理性质有较大影响。 1958年中国科学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南部海水中悬浮体的调査中已发现了悬浮体含量分布的层化现象。1981年, Kanau Matsuike等(1983)在东海区悬浮体的调查中发现了长江口外浅滩区海水中光束衰减的层化现象。Gorsline和Swift (1977)在关于大陆架沉积动力学的论述中指出,海水密度的层化现象总是伴随着悬浮体浓度的层化现象。1983-1984年中美南黄海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中,作者(秦蕴珊等,1986)也发现了该区内海水中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现象,并且提出了“悬浮体跃层”的概念。同期,赵保仁等(1986)在研究秋末南黄海海水透光度及其与环流的关系时指出,水体中透光度存在着一个“跃变层”。实际上,影响海水透光度衰减的主要因素是悬浮体浓度,因而,上述透光度之“跃变层”乃是悬浮体跃层在光学方面的表现。上述报道结果说明,悬浮体垂向分布的层化现象及悬浮体跃层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但是,其性质、季节变化及成因等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它们对海水许多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也鲜为人知,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了历年调查资料基础上,作者于1988年4月又在南黄海进行了补充调査,共设55个站位(图1),对本区悬浮体分布中的层化现象、跃层问题及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对其成因及其物理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问题作者已有专文讨论,兹不赘述。  相似文献   
62.
尝试对南黄海东北陆架YSDP105孔0.60-29.68m的沉积层序进行环境磁学的研究,测量了岩心的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等磁学参数。对磁学参数及其有关比值的研究发现,沉积层序以含碎屑成因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为主,另含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  相似文献   
63.
秦蕴珊,男,山东掖县人,1933年6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秦蕴珊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学报主编。他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陆架沉积作用和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研究,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并编绘了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陆架的海底沉积模式。被国内…  相似文献   
64.
海浪的波谱特征分析对认识海浪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海浪谱反映了海浪的结构成分。这对海工建筑、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浪预报和海浪模拟等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波群是伴随海浪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且经常伴随大浪的出现而出现。实践证明,波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性远比单个波大得多,它是海浪破坏海工建筑物的重要因子,许多防波堤的破坏并非是由单个波的作用,而是由相继出现的几个大波(波群)作用的结果。早先,人们对波群这种习见的现象研究甚少。自1974年葡萄牙锡尼斯港深水防波堤的破坏之后,对波群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 对波群的研究目前多采用包络方法、马尔科夫链方法和波能过程线法。波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波群的统计特征(如波群链长统计);另外,波群的模拟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用包络方法研究波群比较普遍,且有不少研究成果。徐德伦等(2001)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结果,文圣常等(1984)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研究波群的统计特征,如合田良实(1976)、 Ewing(1973)、Rye(1974)。而针对地域性的波浪,我国学者也只是以包络方法为基础讨论了不同地域海浪波群的统计特征(常德馥,1987;葛明达,1986;范顺庭,1998)。就波群本身的结构特征而言,即波群的波谱分析特征以往的研究涉及尚少。作者拟借助于谱分析方法,对带有典型波群的实测的海浪记录来分析海浪波群的波谱结构,进而借此对海浪波群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5.
南麂列岛潮间带的微小型底栖藻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记录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微小型底牺藻类。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潮间带共有微小型底栖藻类4门54属155种,以硅藻类占优势(41属125种)。其优势种在岩礁为附生性的海生斑条藻,沙滩为附生性的小形舟形藻和翼茧形藻,泥滩为底栖性的圆筛藻和斜纹藻。不同生境其种类组成差异显著,在各生境均出现的共有种仅6种。微小型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岩礁为7094.61个/g,沙滩为46821.63个/g,泥滩为456.5个/g,岩礁和沙滩以春季最高;泥滩以夏季最高;秋、冬季各生境的丰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66.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与选址中的形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址问题是GIS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一般性的选址是基于点的位置优化,可利用有关GIS功能完成.实际的选址问题是很复杂的.在给定设施的数量和面积前提下,需要在空间上确定设施的最佳位置,并对形状进行优化,以获取最大的效用.采用一般的方法无法求解这种最优化问题.而且,当选址问题涉及多个目标和不同的约束性条件时,就会变得异常复杂.提出了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区域形状变异算法相结合来解决复杂的空间选址问题.具有智能的搜索方法,大大提高了空间搜索能力,并保持了搜索区域的连通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7.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南槽落潮分流比呈增加的趋势。伴随着南、北槽落潮分流比的南增、北减,南槽进口段(长约18 km)的主槽发生了冲刷,北槽进口段(长约12 km)的主槽发生了淤积,南、北槽进口段河槽总过水断面面积呈下降趋势。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北槽河槽总容积、南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各自进口段的河槽断面平均水深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据此,预测了未来南、北槽的落潮分流比和进口段河槽冲淤的平衡量值。  相似文献   
68.
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烃源岩评价是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油气勘探初期的战略选区与决策至关重要.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的油气勘探程度极低,至今尚无探井揭示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因此制约了凹陷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质类比原理,采用与其相邻类似凹陷--北部凹陷综合对比的方法,应用层序地层、沉积相、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盆地动态数值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东北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的空间展布和生烃演化特征,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探程度低的地区烃源岩早期预测的方法技术流程.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发育上白垩统泰州组主力烃源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9.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内部发育有四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由南天山山前向塔里木方向依次为:山麓逆断裂-背斜带;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亚肯盲逆断裂-背斜带.东秋里塔格背斜属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东段部分,其构造运动尤为强烈.研究表明:东秋里塔格背斜是浅部滑脱面与其南翼逆冲断层共同形成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背斜南翼的浅层逆冲断层和深层的断坡构造是重要孕震场所.东秋里塔格浅部背斜核部的背冲式断裂和北翼的膝折属于派生的次级构造,断裂的规模、错动量有限.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逆断层最新活动错断Ⅱ级阶地砾石层,其活动年代至少为全新世早期,这次错动在地表留有3~4 km长的古地震破裂形迹,说明断裂具粘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70.
川西南周公山及邻区下二叠统的中-低孔、中-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孔、溶洞和构造裂缝为主.研究认为,多世代方解石胶结、化学充填作用以及埋藏期的压实(溶)作用是孔隙很难得到保存的主要原因;同生-准同生期的混合水云化作用和表生期、埋藏期的流体溶蚀作用则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洞,使储层的孔渗性得到明显的改善;构造破裂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储集空间,还影响各储集体之间及单一储集体内部空隙的连通.成岩相分为混合水云化-溶蚀-破裂相、溶蚀-胶结相和胶结-压实-压溶相.各种成岩作用的叠加形成了现今下二叠统油气储层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