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582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828篇
海洋学   84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作为特征色素常用于表征蓝藻的生物量.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通常用荧光光谱或原位荧光强度检测,但是在实际水体中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的荧光效应相互干扰会影响测量精度,极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本文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利用二阶矩阵模型设计了一套在荧光检测过程中"激发光-发射光"优化抗干扰的波长选择方法,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种色素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多元校正线性模型,实验验证了所筛选蓝藻荧光分析法中特定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的有效性.本研究实现了两种色素检测过程中的成功解耦,可在藻蓝蛋白的原位检测中排除水体中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藻蓝蛋白和叶绿素a的原位检测精度,为开发便携式蓝藻检测传感器时的波长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2.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了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发展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全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发展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 渤海夏季低氧现象频发,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该海域低氧形成的机制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研究基于在秦皇岛外海的现场观测, 分析了海水中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及其与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 (chl a)组成、环境因子的关系, 评估了夏季底层水体脱氧过程中有机物来源与特征。结果显示,夏季秦皇岛外海微型浮游植物chl a占总量的80%。表层水体中, 总颗粒物吸收光谱[ap(l)]特征由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光谱[aph(l)]主导, 在中、底层水体中则由碎屑颗粒物吸收光谱[ad(l)]主导。垂向上, ap(440)和ad(440)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结果还表明, 浮游植物粒径主导秦皇岛外海chl a的光吸收效率, 即a*ph(440)。基于三粒级chl a含量, 可利用多元回归预测aph(440)。碎屑颗粒物的吸收光谱同样受浮游植物群落、有机质相对含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产生的微型颗粒有机物是底层水体脱氧的主要底物。  相似文献   
64.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中国湖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湖泊生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叶绿素a是评价水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可以反映湖泊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情况。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集, 对1986~2022年间中国范围内面积在10 km2以上湖泊叶绿素a浓度分布状况进行研究, 并对各区域叶绿素a浓度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中国湖泊叶绿素a浓度存在地域性空间分布差异。叶绿素a浓度分布整体呈现东南高, 西北低的态势, 大约69%的湖泊处于轻富营养化程度, 中富营养化状态约占17%。以35°N和100°E为分界线, 各区域叶绿素a浓度随经纬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2) 近40年间中国湖泊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处于缓慢波动上升趋势, 时间序列呈现先降低后升高, 再降低的变化状态。所有湖泊叶绿素a浓度显著上升的数量占比约为30%, 显著下降的占比约为24.8%, 变化不显著的约占45.2%。整体变化较为稳定, 变异系数处于中等波动水平以下, 波动较大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 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3) 各流域内湖泊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异特征表现为: 空间分布上, 内陆流域和西南流域普遍较低, 珠江流域和东南流域较高。时间变化上, 除了西南流域和内陆流域的湖泊叶绿素a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外, 其他流域均为上升趋势。中国湖泊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 这主要归因于地区气候、水文条件、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变化等因素。受温暖湿润气候和较强人类活动的影响, 东南部地区的湖泊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西北部地区气温偏低, 降水较少, 湖泊叶绿素a浓度普遍较低。近40年的时间尺度上, 受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中国整体湖泊叶绿素a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5.
三角帆蚌对水体悬浮物和叶绿素a消除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一龄(△1)和三龄(△3)三角帆蚌对水体中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消除量;研究了三角帆蚌对叶绿素消除效果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池塘中挂养1200只三角帆蚌四个月。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对水体中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消除率均随水温升高而提高,其中消除效果在总重量相同时△3>△1,较高水温条件下三角帆蚌在悬浮物中优先利用藻类;同一温度下,水体中藻类量增大时,三角帆蚌对叶绿素a的消除量增大而消除率却降低;在池塘挂养测试中与对照池塘比较,四个月后三角帆蚌因大量消除了池塘水中的悬浮物和叶绿素a,使池塘水体透明度提高从26cm提高到了80cm。  相似文献   
66.
泉州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森铭  陈兴群 《海洋学报》2006,28(4):129-137
对福建省泉州湾口、大坠岛以北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作了准同步昼夜连续观测,观测时间分别在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内的秋(11月)、冬(2月)、春(5月)、夏(8月)季大潮期.结果表明,该水域的叶绿素a生物量(以下简称生物量)受湾内高生物量的影响在潮汐作用下出现波动,高潮期出现低生物量,低潮期出现高生物量.靠近内湾的站位生物量大于湾外的站位;底层水体中的生物量普遍大于表层,底栖硅藻成为生物量变化的重要部分.调查海区生物量呈现昼夜节律变化,生物量白天高于夜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潮汐和昼夜变化综合作用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白天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夜间,浮游植物昼夜群落的不相似度很高.群落中一些种类如中肋骨条藻白天大量增殖,出现较高的优势度,昼夜平均密度比值达到9,变化节律明显.研究认为,尽管海区潮汐和流向左右着生物量变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再悬浮、扩散等过程在昼夜生物量变化中仍产生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67.
3种海洋微藻的叶绿素α吸光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矫晓阳  朱明远 《海洋学报》1992,14(6):132-134
  相似文献   
68.
国外荧光技术在海洋学上的应用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达英 《海岸工程》1996,15(4):56-66
简要叙述了国外水中荧光计研究的发展过程,用途,优点及水中荧光计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国外用于水体混合扩散实验的水中荧光计,新型脉冲式水中荧光计及它们在海洋水体混合扩散实验,探测海洋中浮游植物内叶绿素和无机悬浮物质的应用方法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水库中12个围隔两次取样的叶绿素a浓度(单位:μg/L)、化学耗氧量(单位:mg·O_2/L)和塞克透明度(单位:m)的实验数据分析,求得如下回归方程: (1)[Chla]=17.60·[SD]~(-1·86) r=-0.87 (2)[Chla]=-28.85+7.32·[COD] r=0.89 (3)[COD]=6.88·[SD]~(-0·68) r=0.91本文还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0.
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牙鲆体内的河流弧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灭活的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抗原,注射免疫实验兔,制得凝集价为1∶5 120的抗血清。用试管凝集法检测了抗血清的特异性,再用免疫吸附法去除交叉反应,从而得到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河流弧菌血清。用所制备的抗血清在实验室中建立起河流弧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T),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被标记的病原菌,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h。用河流弧菌感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4 h后,用FAT测定牙鲆的血液、肾脏和肝脏中的河流弧菌,在血液中河流弧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肾脏,肝脏的检出率最低。以上结果表明:荧光抗体技术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出牙鲆体内的河流弧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