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铝硅酸盐矿物为能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对从鄱阳湖地区不同性质土壤中筛选出了 18 株拟溶硅菌 种进行实验。通过对其产酸、产多糖、形成细菌-矿物复合体与溶硅能力的测定,定向筛选出P04与P17两株环状芽孢杆菌, 并以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环状芽孢杆菌 CGMCC1.0153(编号为 P19)(Bacillus circulans)为参照菌株,对其表型形态、 生理生化特性及脱硅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菌种比较,这两株菌种具有较强的产酸、产多糖与溶硅能力,在 培养基中能形成明显的细菌-矿物复合体;通过与模式菌株的表型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比较,可 认为 P04 与 P17 是环状芽孢杆菌;在实验条件下,P04,P17 与 P19 对铝土矿均有一定的脱硅能力,浸矿 12d 后,浸出上清液 中SiO2最大含量分别为54.26,42.78,47.98 mg/L,铝土矿的A/S从浸出前的5.17分别提高到10.99,7.61和8.90。表明具有 较强产酸、产多糖能力并能形成明显细菌 - 矿物复合体的环状芽孢杆菌的脱硅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2.
林省东部延边和龙地区中生代闪长岩的锆石 LA-ICP-MS U-Pb 年龄为 173~175 Ma。岩石的 SiO2 含量为 53.28%~58.02%, TiO2 含为 0.99%~1.08%,MgO 和 TFe2O3 含量分别为 1.96%~6.45% 和 6.59%~9.64%,Mg# 值为 37~59,Na2O 含量为 3.37%~4.88%, K2O 含量为 0.94%~2.30%,Na2O/K2O 为 1.70~4.16,Al2O3 含量为 15.87%~18.93%,相对富钠高铝,并且具有钠质钙碱性系列 向高钾钙碱性系列过渡的趋势,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其具有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贫重稀土元素(HREE) 以及无 Eu 负异常的特点。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明显亏损 Nb,Ta,Zr,Hf 和 Ti 等高场强元素 (HFSE)。 闪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该期闪长岩形成 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联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63.
我们统计了170余次单孔抽水资料,研究表明,利用以稳定流为基础的裘布依公式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能够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只占31.2%,其余的不是偏大(占18.5%)就是偏小(占50.3%)。在非均质地层中进行群孔抽水,由于观测孔或观测线的数量和位置不同,所反映的结果也不同。若利用缺乏代表性的观测资料计算渗透系数,必然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4.
八大关铜钼矿床为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发现较早但研究程度较低的典型斑岩型矿床。为确定其成矿机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对主成矿阶段矿石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气相组分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分别测定了成矿石英闪长斑岩体和铜钼矿石的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八大关铜钼矿床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H2O-CO2±CH4流体体系,流体的沸腾作用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成矿石英闪长斑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17.6±2.6)Ma,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模式年龄为(222.4±3.3)Ma,因此八大关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三叠世。综合本文获得的成岩成矿年龄及前人在区域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资料认为,八大关矿床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所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5.
内蒙古海拉尔北部八大关地区花岗岩以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锆石U 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212±17)~(2267±16) Ma)。岩石为弱过铝质(A/CNK=101~110),分异指数(DI)介于925~958之间。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K和Rb以及LRE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 和Ba、Sr相对亏损,并显示中等铕负异常(δEu=051~071)。较低的10 000 Ga/Al值(平均191)以及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平均683 ℃)等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属于高分异Ⅰ型。锆石的εHf(t)值较高(450~1045),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059~097 Ga,反映其源区物质为新元古代增生的基性地壳。综合区域其他地质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66.
67.
硅酸盐细菌代谢产物影响斜长石风化作用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用一株硅酸盐细菌,研究了实验条件下该菌株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斜长石的分解与脱硅、铝的作用。通过检测不同风化培养基中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浓度、代谢产物与矿物相互作用过程中释放矿物中硅、铝的含量以及矿物晶体结构的变化,研究该菌株代谢产物对斜长石的风化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均会分泌氨基酸、有机酸与多糖等代谢产物,其中,在矿物风化培养基中菌株的代谢能力明显要高于无矿物培养基;各种代谢产物均对斜长石有一定的风化作用,多糖对矿物的分解作用最为明显,各代谢产物的混合物对斜长石的分解能力要高于各自代谢产物对矿物的分解能力。分析认为三种代谢产物的混合物在风化矿物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8.
MapGIS与Surfer相结合在黑河市化探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八车力地区地质地球化学找矿中,地质图、取样点位与原始数据图在MapGIS软件下完成,单元素异常图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在此基础上,利用MapGIS软件生成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图。结果表明,2种软件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发挥各自功能优势,提高数据处理速度,而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矿化信息,有利于异常的解析和查证。  相似文献   
69.
柴北缘大陆深俯冲板片折返过程中的深熔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长英质(花岗)片麻岩普遍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常见新生的花岗质浅色体呈层状、脉状或网络状分布于长英质片麻岩中,并显示出混合岩化的特征。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长英质片麻岩保留了关键的深熔作用显微结构证据:(1)石榴石内部发育有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的矿物包裹体;(2)长石颗粒边界出现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组成的楔形矿物集合体;(3)云母颗粒边界发育尖锐的、不规则的微斜长石,而且云母边界溶蚀明显,形成锯齿状不规则的边界;(4)石英、斜长石或钾长石颗粒边界发育圆珠状(stringofbeads)结构,而且颗粒边界或三联点中尖锐状微斜长石与周围矿物的形成较小的二面角。阴极发光图像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质浅色体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三层结构,而且具有明显不同的年龄结果。发光较强的继承性锆石岩浆核部的206Pb/238U年龄约为~910Ma,而且具有高的Th/U比值;弱发光的变质锆石幔的206Pb/238U年龄结果约为~450Ma。新生的锆石增生边中等程度发光,并发育震荡环带和较低的Th/U比值,与世界典型地区混合岩中深熔锆石的特征十分相似,其206Pb/238U年龄结果为432±3Ma。野外关系、显微结构特征和年代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柴北缘锡铁山地区花岗质浅色体可能是其寄主岩石长英质片麻岩在折返到高压麻粒岩相条件下深熔作用的产物,而且白云母的脱水熔融是引发岩石发生深熔作用的主要机制。柴北缘地区已有的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大陆深俯冲板片在俯冲/碰撞和折返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多重深熔作用。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以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塔源镇和小兴安岭二站乡地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古亚洲洋在该地区的俯冲—碰撞过程。塔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U-Pb年龄为308 Ma,为晚石炭世侵入体,具有高硅、高碱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εHft)为0.8~2.5,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源于增生的下地壳物质;二站乡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U-Pb年龄分别为305和293 Ma,同样为高硅、高碱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源于新生地壳。晚石炭世花岗岩为Ⅰ型花岗岩,早二叠世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利用锆石δEu定量限定了塔源二长花岗岩和二站乡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深度,分别为38.8 和34.7 km,而碱长花岗岩形成深度为28.7 km,暗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的拉张减薄,记录了古亚洲洋的俯冲消亡与之后的后碰撞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