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辐射熏烟浓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生生  俎铁林  林学范 《气象》1999,25(4):15-19
讨论了辐射熏烟过程及其浓度预测中的几个问题,介绍了熏烟地面浓度绝对最大值及其空间分布的正确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和高浓度区的延伸范围。  相似文献   
62.
丁瑞  朱良生 《海洋工程》2018,36(4):147-154
以海口湾为例,通过建立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数值模型,以典型强台风海鸥为基础,对未来台风增强、海平面上升和填海工程对海口湾风暴潮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计算了三者的共同作用在未来100年对风暴增水最大值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台风强度增强大幅度增加海口湾沿岸风暴增水最大值,台风强度增强10%时,海口湾沿岸控制点风暴增水最大值增加12%~18%;2)海口湾地区在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风暴增水最大值反而减小,仅有部分岸段风暴增水值最大增加,不同海域风暴增水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不同;3)不合理的人工岛建设方案会显著增加对岸风暴最大增水值;4)在台风增强、海平面上升和不合理的海湾填海共同影响下,未来100年风暴增水最大值将增加12%~28%。显然这样的风暴增水变化会引起严重的灾害和后果,本研究可为海口湾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模拟研究了福宁湾四种常见海洋生物(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夏季温排水动态和静态温升条件下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动态温升条件下四种受试生物的临界热最大值(CTM)均随温升速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1℃/h和2℃/h处理组中各受试生物的热耐受性较高,四种受试生物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三疣梭子蟹 > 黑鲷 > 大黄鱼 > 口虾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夏季自然水温30.0℃时四种受试生物的24小时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最低为35.6℃,建议夏季核电厂址海域排放口的最高排放温度限值不超过39.6℃。研究结果为核电厂温排水的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核电厂温排水的排放控制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 SCMs)广泛存在于全球各海域, 该最大值层往往具有较高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 因此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一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one-dimensional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ed model, MEM-1D)较好地模拟了1994—2019年南海北部海盆区海温、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垂向分布, 并采用3种统计方法, 分别从整体趋势、不同时间尺度及显著变化三方面分析了SCMs特征因子(强度、深度和厚度)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而言1994—2019年SCMs强度整体减小趋势较弱(趋势斜率S<0), 具体表现为先减小(1994—2004年)后增大(2005—2012年)再减小(2013—2019年), 其中1999—2004年显著变小; SCMs深度呈变深趋势(趋势斜率S>0), 1994—2011年逐渐变深, 之后逐渐变浅, 但变化不显著; SCMs厚度整体呈增大趋势, 1999年起显著变大。相关分析发现, 海表面温度在年际变化上与SCMs特征因子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 海表面温度对SCMs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季节尺度上, SCMs深度和强度均与海表面温度呈一致性变化。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对SCMs三个特征因子的拟合效果较好,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5.33%(强度)、0.62%(深度)、2.49%(厚度), 模型可用于对SCMs特征因子变化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65.
利用201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获取的海水样,检测了Chla、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Chla的含量普遍具有冰架边缘>陆架区>陆坡及深海区的分布特征,海冰的消融及水体的稳定性是影响表层海水Chla分布的主要原因。Chla含量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条件相关,具有上层水体含量高,随着深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都与Chla的分布格局相反。表层海水中铵盐的分布特征与磷酸盐等主要营养盐的分布格局相反,冰架边缘、陆架区铵盐的垂直分布特征与陆坡及深海区不同,在冰架边缘和陆架区有机质降解过程主导着水柱中铵盐的浓度,而浮游植物吸收作用与有机质降解过程之间的平衡控制着陆坡及深海区铵盐的垂直分布。根据Chla与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水文要素,分析探讨了Chla深层最大值现象(DCM)的成因及67.5°S以南表层海水中铵盐对硝酸盐吸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以大兴安岭无人机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森林密度制图,并提出了一种局部阈值算法,通过与传统的Otsu方法去除背景噪声相比,得出了该方法在中等或较低森林株数密度地区能很好地去除噪声背景。结合局部最大值法取得很好的单木提取精度,其查全率达到了100%。传统的Otsu去除背景方法在较高森林株数密度地区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但对非林分的空地信息存在错提取的现象。通过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得到大兴安岭森林株数密度制图结果,该研究可为稀疏森林区域的株数密度制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单木参数对当前的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无人机立体影像数据与单木识别算法为单木参数的低成本、自动化获取提供了基础。现有研究表明,常用的基于局部最大值搜索的单木识别算法面对密集林分时存在严重的漏识别问题,影响了参数提取的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顾及单木三维形态的无人机立体影像单木识别新算法。算法首先综合利用无人机立体影像的高程与RGB光谱信息,通过随机森林分类进行林冠区的提取;然后利用形态学的多层腐蚀、膨胀与连通区标记进行树冠相连单木的分离与树冠中心点的提取,从而实现单木自动化识别。本文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和四川王朗林区的4块样地进行验证,以目视解译数据为参考,分别与基于高程值的局部最大值搜索算法(算法A)、基于RGB光谱亮度值的局部最大值搜索算法(算法B)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算法在4个样地的平均F1-score为94.17%,与算法A和算法B相比分别提高了15.85%和9.37%;而对于密集样地,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查全率上相比算法A和算法B分别提高51.79%和35.64%。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不同林区均能够实现较好的单木识别效果,特别是能够有效避免密集林分下的漏识别问题,为基于无人机立体影像的单木识别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8.
经典LSD直线提取算法仅采用图像的灰度信息,未充分考虑R,G,B彩色通道中的梯度差异,导致部分重要直线检测率低且连续性较差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多通道梯度特征的彩色图像直线提取方法。首先计算彩色图像的R,G,B通道的梯度值及其对应的灰度图像的梯度值,然后取梯度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梯度方向作为初始梯度值,最后通过区域生长和直线拟合完成直线检测。采用多幅York城市图像数据库中的图像和真实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在彩色图像中的直线提取效果优于经典LSD直线提取算法,提取结果中直线信息更丰富,连续性更好。  相似文献   
69.
确定地下管线深度的方法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清 《矿产与地质》2001,15(Z1):596-602
从理论上阐述了利用倾斜磁场最大值点、利用垂直磁场分量峰值点和利用水平磁场分量半极值点确定地下管线深度的原理方法,指出了利用倾斜磁场最大值点确定管线深度时在原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实用性,同时从原理上和实用中筛选出了最佳的定深方法-水平磁场分量三角法.  相似文献   
70.
利用1955-2000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构造了温度距平极值深度分布曲面图,它很接近20°温度面的深度分布,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一深度曲面很接近热带温跃层的深度面。在温度距平极值深度曲面上,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所有El Nino/La Nina事件正/负海温距平信号的分布和传播“轨迹”,发现如果以暖池次表层作为起点,则一般来说,暖水或冷水先是沿赤道极值深度面向东、向上传播或运动,到达赤道东太平洋海盆边界附近后,在那里停留几个月,然后转北运动,在北纬10度左右再折向西运动到西太平洋转向南返回到暖池,即在赤道北侧形成闭合回路。温度距平运动一圈需时2-4年。如果暖(冷)水的温度距平都很强,就会在2-4年的时间上出现两次相邻的El Nino(La Nina)事件,但可能是由于大气或海洋环境条件不合适,温度距平的强度在运动过程中有时会减弱,就不能形成El Nino(La Nina)事件,但暖(冷)水运动的“轨迹”仍可辨认。由于暖、冷水绕环路的运动交替出现,El Nino(La Nina)爆发前,在赤道西太平洋出现正(负)距平信号的同时,在东太平洋北纬10度左右会有负(正)距平信号出现,并且当正(负)距平信号向东传播时,负(正)距平信号向西传播,在赤道上表现为2-4年间隔的El Nino(La Nina)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