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4篇
大气科学   19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广西6、7月份若干日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16站用6、7月逐日降水量资料估计了日降水量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并递推得1~20天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主要结果是:分布能较准确地逼近前一日有雨和无雨两种条件下日降水量的样本频率分布;大多数站在1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在20~30毫米的概率最大,约0.2,2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在30~50毫米的概率最大;北海和钦州10、2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的概率明显大于其它站.  相似文献   
62.
1979年5~7月东亚和南亚季风区700毫巴环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年5~7月东亚和南亚季风区700毫巴流场。结果表明,两个季风区的平均流场、距平流场序列的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东亚区流场及其季节变化要较南亚区复杂得多.分析得到的各区主要特征向量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其时间系数演变与环流及天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3.
用向量场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区域风应力场与海表温度场年际异常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最主要的一对奇异向量与ENSO循环关系密切,其主要特征为赤道中、东太平洋风应力向赤道的异常辐合(辐散)与该区的SST异常升高(降低)准同步变化。对70和80年代的4次 El Ni?o事件中标准化风应力异常场的分析表明,它们均表现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辐合。这一结果可能比用信风张弛描述ENSO循环中的环流异常更合理和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4.
65.
NCEP、ECMWF及CMC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3个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加拿大气象中心(Canadian Meteoro-logical Centre,CMC)建成至今的发展概况。由于计算资源的不断扩展,各中心集合预报系统的模式分辨率、集合成员数也随之增加。同时各中心都在不断地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初始和模式扰动方法,来更好地估计与初值和模式有关的不确定性,促进预报技巧的提高。其中初始扰动方法从最初的奇异向量法(ECMWF)、增殖向量法(NCEP)和观测扰动法(CMC)更新为现在的集合资料同化—奇异向量法(ECMWF)、重新尺度化集合转换法(NCEP)和集合卡尔曼滤波(CMC)。在估计模式不确定性方面,ECMWF和CMC都修订了各自的随机参数化方案和多参数化方案,NCEP最近也在模式中加入了随机全倾向扰动。为提高全球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TIGGE计划(the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的提出增进了国际间对多模式、多中心集合预报的合作研究,北美集合预报系统(North American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NAEFS)为建立全球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提供了业务框架,这都将有助于未来全球交互式业务预报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66.
阿留申低压四种环流指数的分析和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两种中心位置指数(λi、φi,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4演变特征最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AL偏弱,之后AL偏强;近年来又出现AL偏弱趋势。因I1为5个月平均场中AL的强度指数,故它与Ii、i=2,4差别较大。2)两种中心位置指数地理分布区域(λc3,φc3)大于(λc4,φc4),这与平均时段长短及中心位置指数定义差别有关。λc4由偏西转向偏东较λc3提早约5a,它与Ii、i=2,4的一致性更好。3)在强ElNin~o事件中,AL加强、中心位置偏东,强LaNin~a事件则相反。强度指数I2、I4和位置指数λc4反映上述关系较好。4)AL偏强、偏东年,中纬北太平洋区域低温、少雨,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北美西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多,而北美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7.
用夏季的月、季平均1 000 hPa位势高度场定义了一组描述印度低压的环流指数,包括:印度低压指数P、面积指数S、中心位置指数( ,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8年逐年5—8月(用 月代表)、夏季(6—8月,用 月代表)印度低压的上述环流指数,用来分析夏季各月印度低压的气候和异常特征,并研究了P和 指数与印度、中国同期降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 印度低压5月形成后逐月西移、发展,7月达到最强(大)。(2) 印度低压指数P和中心位置指数 、 均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 和 均在196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它们的标准化距平 ( )由负转正(由正转负),印度低压由强转弱(中心位置由偏北转偏南); 在1980年代以前为负,以偏西为主,之后转为偏东。(3) 印度低压环流指数P、 与印度同期降水显著相关,与中国同期降水也有一定相关。P与两国同期降水以负相关为主,即印度低压强年,两国某些地区降水异常增多;而 与两国同期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即印度低压中心偏东,两国某些地区同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8.
“0801南方雪灾”水汽通量与降水关系的SV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年1月10日—2月2日的NCEP/NCAR逐日风场、比湿、地面气压资料以及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19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我国“0801南方雪灾”期间水汽通量场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南方是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高值区。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水汽输送通量异常场和降水异常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两对统计显著且天气意义清晰的耦合模态。其中,第一对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81.50%,相应左、右奇异向量时间系数的相关系数为0.80,主要描述源自孟加拉湾及南海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增强并在我国川、滇、黔交界处及粤、闽、赣一带辐合时,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多雨;第二对模态方差贡献率为8.80%,相关系数为0.64,主要描述当中国大陆东部有源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异常增强并在广西-浙江沿线区域辐合时,长江中下游流域多雨,但华南三省(广西、广东和福建)少雨。   相似文献   
69.
王琴  王盘兴  李泓 《大气科学》2010,34(4):793-801
在Liu and Kalnay (2008) 的研究基础上, 将基于集合的观测资料影响性评价方法(简称LK08法)运用到一个简单的大气环流模式中, 对模拟探空资料的预报影响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考察了LK08法在真实大气环流模式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基于集合的评价方法可以一次性计算出同化系统中每个观测的影响性, 然后按观测手段、观测区域等进行影响性数值的简单累加, 以此可以比较不同类型观测的相对影响性。比较结果显示, 不同半球的模拟探空观测对预报的总影响性相差不大, 但由于南半球资料个数要远远少于北半球, 因此, 南半球单个观测的影响性要大于北半球的单个观测。不同观测类型对预报的总影响性也不相同。有效性验证分析表明, 按LK08法计算得到的总体观测影响性能解释实际影响性的70%~80%, 且很好地抓住了其变化和走势。  相似文献   
70.
Based on the NCEP DOE AMIP II daily reanalysis data (1979–2005),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Pacific (EA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during the pre-rainy period of South China is studied on the medium-range time scale. It is found tha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AP patterns share a similar generation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Rossby wave packets emanating from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r Europe prop-agate toward East Asia along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aveguide and finally give rise to the three anomaly centers of the EAP pattern over East Asia. Among the three anomaly centers,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center appears the latest. Rossby wave packets propagate from the high latitude anomaly center toward the mid-latitude and the subtropical ones. The enhanc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ubtropical anomaly center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btropical jet waveguide and the incoming Rossby wave packets from the upstream.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Rossby wave packets emanate from the subtropical Asia toward East Asia. Positive and negative EAP patterns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mirrors" to each other with simply reversed phase. For the positive pattern, the positive height anomaly center around the Scandinavia Peninsula keeps its strength and position during the mature period, and the Rossby wave packets thus propagate persistently toward East Asia, facilitating a longer mature time of the positive pattern. 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egative EAP pattern, however, the incoming Rossby wave energy from the upstream contributes to both the enhancement and south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negative anomaly belt from the Yenisei River to the Bering Strait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center around Mongolia. At the peak time, the two anomlous circulations are evolved into the Northeast Asia and the mid-latitude anomaly centers of the negative pat- tern, respectively. The energy dispersion of Rossby wave packets is relatively fast due to the predominant zonal circulation in the extratropics, causing a shorter mature period of the negative pattern. During the pre-rainy period of South China, the prevalence of the EAP patter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rainfall over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positive (negative) EAP pattern tends to cause positive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at region.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earlier research findings based on monthly mean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