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周边滩涂冲淤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杜景龙  杨世伦 《地理科学》2007,27(3):390-394
采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资料,在G 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治理工程对九段沙(包括江亚南沙)和横沙东滩冲淤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6年来两岸滩涂面积增长了97 km2,其中横沙东滩优先采取了促淤工程,淤积规模较大,滩地面积累计增长了46 km2,是工程前的1.68倍;九段沙的淤积主要是受整治工程南导堤的影响,其中九段上沙及江亚南沙淤积最为强烈,工程后的面积分别是工程前的1.83倍和2.34倍。  相似文献   
632.
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配合现今构造应力场平面和三维数值模拟,定量计算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的夹角、深圳断裂带与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深埋隧洞地段现今构造应力状态,为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3.
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共同作用现场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原位测试,阐述了箱基底板钢筋应力变化特征、基础变形和沉降规律、箱底土压力分布规律及桩-土荷载分担比例。测试结果表明,箱基底板钢筋应力仅为设计强度的8 %;基础沉降量为理论计算值的20 %;基础纵向弯曲值仅为0.319 ‰,设计时可只考虑局部弯曲而不考虑整体弯曲;箱基底板土分担了11 %的荷载,土压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增大桩距来实现这一目的,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634.
长江口水域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与泥沙再悬浮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根据近年来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水域8个测站1年的表层悬沙浓度逐日观测资料,并结合水动力状况,对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悬沙浓度不断增高,并呈现口内夏高冬低,而口外冬高夏低,且量值为口外大于口内,杭州湾大于长江口。表明长江入海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强烈再悬浮;悬沙浓度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大小潮周期和季节性变化。进一步分析认为,海洋动力 (风浪和潮流) 是泥沙再悬浮的主导因素,制约悬沙浓度的年内变化,其中潮流控制悬沙浓度的大小潮周期变化,风浪引起悬沙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河流径流和海洋动力的对比制约悬沙浓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35.
云南岩溶石漠化状况及治理规划要点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王宇  杨世瑜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05,24(3):206-211
云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达34772. 76km2 ,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分布具有集中连片、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区内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石漠化的潜势,广泛分布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产生石漠化的基本条件; 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文中针对石漠化的形成条件及原因,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以及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阐明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的目标、规划单元,规划部署的基本模式与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636.
1 引言 波浪是海岸环境中最重要的动力条件之一.无论就泥沙起动、搬运和堆积的沉积动力学而言[1],还是从海岸防护的角度考虑[2],波浪都是不可缺少的动力因子.由沉积物组成的潮间带分布在世界海岸的许多岸段[3].由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有大量细颗粒泥沙来源,我国有广泛发育的淤泥质潮间带,其中尤以连绵近千千米的江苏-上海潮间带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637.
上海洋山建港后港域夏季水文泥沙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年9月17-26日在上海洋山港海域固定观测点(平均水深13 m)观测得到的水文泥沙要素,以及悬沙和底质样品分析.分析结果为:1)港域有效波高0.21-1.37 m(风速0.6~14.0 m/s),平均0.61 m(平均风速5.5 m/s).平静天气(平均风速小于5.0 m/s)下,波高随水深变化,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99;而在强风天气下,波高受风况控制.2)最大表层流速超过2.00 m/s.大潮涨潮流占优势,小潮时落潮流占优势;与北岛链汉道封堵前相比,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减小15%和30%,小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30%~40%.各层余流均为西北方向,与涨潮流方向一致;垂向平均余流速0.11 cm/s,表层达0.25 m/s.3)离底高程1.35 m层和0.35m层最大悬沙浓度均大于3 kg/m3,两层平均悬沙浓度分别为0.89和0.95 kg/m3.无论大潮还是小潮涨潮悬沙浓度均大于落潮,这种现象在大潮时更为显著,潮周期中最大悬沙浓度出现在涨急.与工程前相比悬沙浓度明显降低,大、小潮降低均达20%.4)港区底质平均粒径9.0μm,工程后有变细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8.
为了从应力的角度解释2021年5月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本文开展了包括刻画断层结构,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研究应力场对断层的加载作用以及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对断层活动的库仑应力影响等4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认识为,(1)相比于前人工作中利用区域台阵定位结果刻画的断层结构,结合布设在漾濞震源区的实时地震监测台阵捕捉的7905个余震位置和沿断层均匀分布的16个M3.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我们刻画了漾濞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精细结构:漾濞地震序列最主要的特征为NW向和NE向两组断层共同破裂,NW向断层为右旋走滑破裂,NE向断层为左旋走滑破裂;(2)利用震源区1°×1°范围内的90个历史震源机制反演了震源区的背景应力场,得到震源区为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东西向水平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状态,应力方位的不确定度很小,而主应力相对大小(R)的不确定度很大,为0.2~0.8;(3)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两组发震断层的稳定性,发现两组发震断层均为应力场作用下最易失稳的断层.此外,发生在两组断层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分别与两个最易失稳断层的震源机制相似,说明了背景应力对断层行为的控制作用;(4)两组断...  相似文献   
639.
基于199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晋北地区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晋北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解节面为EW和NE向,与晋北地区主要构造线一致;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仰角较大,主张应力方向为NW-SE,仰角近水平,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吻合。综合断层面解中,P轴方位与区域优势方位一致时,晋北地区可能孕育中强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0.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位于亚洲季风区的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更易受到极端降水影响而发生洪涝灾害。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1951~2015年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湿季(5~10月)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客观分类,并对每一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大尺度流型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降水中心位置,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的极端降水可客观分为华南类、中南半岛类、缅甸—云南类和华南南部—越南北部类,它们所联系的大尺度流型以中高纬波列和热带偶极子环流为主。其中,华南类的大尺度流型在对流层高层为类似于东亚—太平洋(East Asia–Pacific,简称EAP)遥相关型的“+-+”经向型波列,但中心位置较典型EAP型偏西南,中东部的负异常环流为关键系统,低层为位于低纬度地区的“+-”经向型波列。中南半岛类大尺度流型为热带偶极子异常环流,对流层低层较高层更为显著宽广。其余两类极端降水大尺度流型特征为在对流层高层受Rossby波列影响,低层主要为偏弱的热带偶极子异常环流。(2)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频次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来自于华南类和中南半岛类极端降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