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水生细菌数量与菌体大小测定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细菌的数量与菌体大小是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关键参数,随着技术的进步,测定这些参数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其测定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已有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纳和评述,认为流式细胞仪测定法是测定细菌数量与菌体大小较为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天山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欧亚大陆内重新复活的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其拓展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巨厚的砾岩层为构造变形和磁性地层研究带来了困难,限制了该地区新生代晚期造山带拓展过程的研究.本文选取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剖面,对新生代晚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地层进行详细的描述、测量,并对砾石出露点进行砾石统计.结果显示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地区新生代晚期阿图什组存在3期沉积旋回,第一旋回由冲积扇远端、河流相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二旋回沉积环境以较为平静的湖相及少许河流相开始,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环境.砾石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与第一旋回相似的变化特征,即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三旋回下部为冲积扇远端、冲积扇扇中环境,上部变为扇根环境.砾石统计显示该旋回下部至上部,火成岩和变质岩等不稳定成分增多,磨圆度则呈现棱角状砾石显著增多的趋势,砾石粒径也明显增大.西域组则延续第三旋回的趋势,表现为山前快速堆积砾石沉积,砾石磨圆、分选呈显著变差趋势,粒径持续变大.从阿图什组第一旋回至西域组,砾石的磨圆度呈现变差的趋势,而粒径则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这表明晚新生代(5.6Ma以来),褶皱冲断带不断向盆地拓展,物源区距离沉积区越来越近.这些结果表明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5.6Ma以来)存在3期构造活动,为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的多期拓展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3.
地质工作程度GIS方法研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代计算机空间GIS技术对吉林省50年来地质工作程度进行统计研究,从而,建立了吉林省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出区域性地质工作程度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对矿产勘查情况及矿产地分布情况以标准1∶5万图幅为基本统计单元进行空间统计,并对比了两个结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在探讨栅格网络分析意义的基础上,对栅格网络中心问题求解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约定,提出了基于着火模型的栅格网络中心的求解算法,进而提出对任意一栅格节点进行缓冲分析的栅格生成方法,最后绘出算法实例。  相似文献   
75.
对于配置光子计数探测器的低纬子午环,在其观测数据的归算过程中应该加以考虑的星径曲率改正包括三种改正量:卯酉方向记录时刻的星径曲率改正;卯酉方向天顶距的星径曲率改正;子午方向天顶距的星径曲率改正。结合测微器的新视栅形式,本文给出了一种旨在解决星径曲率改正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
小型氡室是一种综合测氡仪器的标定装置,适合目前各种测氡仪器的标定。湿度、温度、闪烁探测器的漏计现象等因素影响氡室内氡浓度。湿度影响着气溶胶的密度,湿度越大,气溶胶的密度也越大,导致探测器探测的计数也变大;温度增加,分子的扩散系数随着增加,使镭源释放的氡量增加,导致氡浓度变大;闪烁体的发光衰减时间较长,测量大活度样品时,会出现漏计现象。对应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了相应的修正措施。  相似文献   
77.
The salt induced flocculation phenomenon is often proposed as a major mechanism influenc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suspended matter near the mouth of major rivers. However,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mixing conditions between fresh water and marine water and on suspended solids (SS) reactivity, salt induced aggregation may be a minor factor controlling fast deposition of SS. This work combines field studie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salt induced flocculation in the case of the saltwedge estuary of the Rhône river. Sampling of the mixing zone has been performed in contraste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from a low water discharge period (500 m3 s−1) to a small flood event (2400 m3 s−1) for particle counting and salinity measurements. 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t is shown that the Rhône river particulate matter has a poor average reactivity regarding salt induced flocculation. Considering the hydrodynamics of the estuary, we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larger particles (>5 μm) can be explained by settling and dilution. In contrast, the smallest measured fraction (2–5 μm) shows a more complex behavior and settling processes alone cannot explain the observ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field studies. Four hypotheses are discussed for explaining the 2–5 μm particle concentration evolutions.  相似文献   
78.
河北山前平原地下水^32Si年龄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32Si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约140a可以测定50~1000a地下水的年龄,本文用Fe(OH)3共沉淀法从天然水中提取SiO2回收率可达30%~98%,然后提取和纯化^32P,将H3PO4溶液和Pico-flour^TMLLT混合制备计数溶液,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中^32P的放射性,本底计数为4.80cph,仪器效率为45.34%,然后用公式计算样品的^32Si放射性浓度和地下水的^32Si年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组上段、第四系以及现今河床出露的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与香山地区岩性相符合;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至2之间,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中砾和小砾类别;分选好至中等好。砾石粒径分布显示出向细粒成分偏的特征,主要呈尖峰正态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各层位砾石相似的搬运过程,为中距离山前河流冲积砾石。沉积分析表明该砾石与气候振荡无必然联系,为构造隆升的产物。砾石沉积年龄由邻区磁性地层定年结果来限定。砾石特征结合邻区沉积分析表明香山地区在寺口子组沉积时(始新世)沉积之前已具有相当大的高程;至清水营组沉积时(渐新世),该山体被剥蚀剥蚀夷平;到红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早、中期),香山经历了再次的隆升;至干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构造趋于稳定;到更新世时,再次出现隆升事件。始新世香山山体可能与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的构造事件有关,中新世的隆升时间可以作为印-藏碰撞效应到达香山地区的时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新生代的变形隆升时间较前人研究结果早,且存在多期隆升。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