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70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95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34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5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通过对云南玉龙雪山丽江冷杉年轮晚材纤维素氧同位素 (δ18O) 的分析,建立了1902-2004时段年分辨率的树轮δ18O序列。将所得序列与相邻的丽江市气象站记录的气候资料对比,分析了树轮δ18O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丽江冷杉年轮晚材中的δ18O与其生长季气候因子密切相关。主要与季风期 (8-10月) 的降水和相对湿度、6-10月总云量、5-6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尤其和总云量相关性最高 (r = -0.45,P = 0.01)。同时,树轮δ18O年际变化与南亚季风指数、东亚夏季风指数呈反相关关系,并与1-5月南方涛动指数负相关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影响。  相似文献   
72.
于琳琳  陈海山 《高原气象》2012,31(5):1173-1182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后期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4月的陆面状况与同期的地表加热存在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和积雪深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植被覆盖(积雪)主要影响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从而改变高原地区的地表加热;高原地表加热和中国夏季降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就年际异常而言,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异常与长江以南地区6月降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7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华北、东北地区,与8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上游及淮河一带。相比之下,前期高原地表加热与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异常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即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年际增幅异常与长江以南及西南部分地区6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为负相关,而与7、8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主要呈南正北负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3.
近50a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0站点1960--2009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a来华东地区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近20a来,不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强度还是发生次数都要明显高于前30a;1990年代是极端事件多发且强度较强的年代;华东区域极端强降水过程事件的连续降水日数多在9d以下,而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基本在9d以上;较之华东地区其他区域,福建地区存在更多的强度大、持续久的降水过程;华东地区最大极端降水量出现在江西北部与安徽南部的交界区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带存在南北摆动的年代际变化,这一特征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和极端强降水过程事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存在两个极端事件频发带,分别位于长江流域附近。在后3个年代,这两个频发带呈现出分一合一分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4.
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异常的背景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庚康  徐敏  高苹  黄亮  罗艳  凌洋 《气象》2012,38(5):593-600
利用江苏地区37个气象观测站1980—2009年逐日资料,及同时段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和遥相关法,研究了当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出现异常偏高和偏低时,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CIHB偏高年较偏低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冬季风明显偏弱,尤其是北风分量偏弱最为明显,江苏上空下沉气流偏弱,均不利于冷空气东移南压以及向下入侵;夏季,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北、偏强,夏季风明显偏强,尤其是南风分量偏强显著,导致往北的暖湿气流强盛,垂直运动总体偏弱,不利于夏季对流活动的发生。(2)冬季,CIHB偏高年中西太平洋的海温高于偏低年,尤其是在我国东部近海的黑潮区,偏暖幅度最为明显,无论是超前相关还是同期相关,西太平洋海温与冬季CIHB都是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暖池区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5.
魏红  韦志刚  刘慧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2012,31(1):102-112
利用1958—2008年全球逐日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谐波分析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平均长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春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亚洲北部从咸海到日本存在一个完整的长波:巴尔喀什湖到我国罗布泊地区以长波脊活动为主,我国东北地区以长波槽活动为主,长波槽、脊的强度均呈增强趋势;夏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长波脊、槽、脊分布,蒙古国到我国北部地区多为长波槽活动,近51年来长波槽存在减弱趋势。(2)春季平均长波的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与其上游和下游邻近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夏季平均长波距平变化和春季相比有所东移,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平变化与其上游和下游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6.
20世纪90年代初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9—2009年JRA-25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复矢量经验正交方法揭示了东亚地区夏季850 hPa风场变率的优势模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初均发生了年代际转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转型时间一致。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转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尤其是我国东北北部和长江、黄河之间105°E附近区域显著减少,而华南地区和淮河流域降水显著增加。从动力上解释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特征,夏季500 hPa高度场两个时段 (1993—2009年和1979—1992年) 的差值分布显示为欧亚大陆北部准纬向遥相关波列,夏季850 hPa风场差值分布表现为贝加尔湖东南侧和日本以南地区存在两个异常反气旋式环流,而我国南方地区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均为异常气旋式环流。夏季西北太平洋、北印度洋以及部分中高纬度海洋的海温和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显著变化,春季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都可能成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转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
吴紫敏 《地理教学》2012,(18):48-50
在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必修Ⅰ第五章里提到:自然地理环境最低一级组分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组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坡向,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有着重要影响。一、坡向影响光照及气温以东西走向为主的山脉,其坡向主要为南坡和北坡,自然环境差异明显。1.影响光照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东西走向的山脉分为阳坡和阴坡。北半球地区,南坡主要为阳坡,日照时数长于北坡阴坡。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78.
山西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58个台站1960-2009年有观测记录的50a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位势高度场、NOAA逐月海温场资料,研究了山西省旱、涝年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Nino区)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年从前期春季到同期夏季,欧亚中高纬度500hPa位势高度的大气环流存在异常,尤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850hPa风场上蒙古气旋南部纬向风的异常,以及我国东部到华北地区经向风(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是直接影响山西省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子;赤道东太平洋秘鲁冷水舌和太平洋东岸暖水舌均是山西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Nino区域前期海温异常对山西省夏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即Nino区域前期海温偏低有利于山西省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79.
张宏文  张学珍  张丽娟 《地理研究》2015,34(10):1853-1863
利用WRF模式,基于中国东北1980年代前期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别进行了1980-2000年的气候变化模拟试验。通过两个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了1980-2000年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对气候的影响。在冬季和春季,农业开发使地表反照率增强,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减少,地表感热通量相应减少,地表气温降低;在夏季和秋季,农业开发削弱了地表反照率,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增加,同时地表潜热通量大幅增加,且增幅大于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的增幅,地表感热通量则相应减少,地表气温降低。农业开发的致冷幅度大多为0.1°C~1.0°C,与同期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的当地背景温度变幅基本相当。农业开发引起的夏季降水变化因气候年景而异,“南旱北涝”年景下,呼伦贝尔—黑龙江省中部以及吉林省中部少雨,黑、吉、蒙三省(自治区)交界处降水增加,辽、蒙交界处以及辽东湾北部降水减少;“南涝北旱”年景下,呼伦贝尔—黑龙江省中部以及吉林省中部多雨,黑、吉、蒙三省(自治区)交界处降水减少,辽、蒙交界处以及辽东湾北部降水减少。农业开发的面积极其有限,因而由其导致的温度和降水显著变化主要出现在农业开发当地,尚不足以显著影响区域平均温度和降水变化。  相似文献   
80.
杨旭  刘刚  廉毅  尚博 《地理科学》2015,35(2):223-229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21世纪以来不仅处于强盛后期明显下降趋势阶段,而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及东部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春季至夏季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SSTA(特别是1977-2009年)呈El Niño位相是夏季东阻活动的最重要强迫源,当赤道东太平洋为El Niño状态,以及阿拉伯海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暖海温时,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偏多;与夏季同期大西洋海温的SVD1模态表明,当大西洋海温SSTA整体上处于冷(暖)位相分布时,东阻活动天数偏少(多);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春季NPO和极涡面积指数相关存在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76年,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仅与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1977-2009年,不仅与春季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信号消失,而且,1951-2009年与春季NPO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信号,在此期间也迅速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