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351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张戈  赖欣  刘康 《高原气象》2023,(3):575-589
土壤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表含水量和能量收支变化。利用玛曲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土壤温度/湿度、涡动观测资料以及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最新版本CLM5.0的模拟资料,其中冻结过程阶段的辐射和能量通量使用模式模拟的数据,通过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时间演变特征,探讨冻融过程中地表水热交换的特征。数据分析表明:(1)土壤冻融过程包括冻结过程、完全冻结、消融过程及完全消融四个阶段,各阶段中的土壤温度/湿度、辐射和能量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在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阶段,土壤湿度随土壤温度变化显示出明显的日冻融循环。(2)冻融过程通过影响表层土壤水分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冻融过程中土壤中的水相变为冰,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土壤中的液态水通过相变影响地表潜热通量,完全消融(冻结)阶段,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以潜热(感热)通量为主。相比于以潜热通量为主的冻结过程阶段,消融过程阶段净辐射通量逐渐增大,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主要受感热通量影响。土壤中水分的昼融夜冻导致频繁的潜热通量释放影响地表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在冻结过程(G  相似文献   
72.
利用GRACE RL05重力场数据反演2003-2012年阿拉斯加地区质量及水储量变化,构建去相关滤波和300km扇形滤波的组合滤波方式。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内,阿拉斯加地区质量以-30.5Gt/yr的速度减小,其加速度为10.1Gt/yr~2,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为0.08mm/yr。地表质量减小主要在2003-2005年,约为-91.7Gt/yr,2010年5月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其速度约为20.1Gt/yr。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与总质量变化一致,十年间,陆地水的变化速度由2003-2005年的-66.7Gt/yr到2010.5-2012年的26.9Gt/yr,2006-2010.4间趋于稳定,研究期间内,陆地水储量的变化速度及加速度分别为-7.5Gt/yr,9.8Gt/yr2,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为0.02mm/yr。阿拉斯加地区总质量和水储量变化受周年变化影响较强,其周年振幅分别为43.6mm、29.7mm,并且在每年的3月和2月周年振幅分别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3.
冻融作用与土壤理化效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冻融使土壤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冻融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土壤结构、含水量分布和水热运动,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以微生物为媒介的有机质矿化作用,改变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主要受冻融速率、温度、冻融交替次数和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土壤质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冻融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的有效性,有利于耕作和促进植物生长,但也可通过含水量的重新分布和径流淋失而导致土壤养分损失。  相似文献   
74.
石冰川.是冰川退缩后或无冰川覆盖区域.因气候处于极度寒冷条件下.大量冰碛及冰川漂砾或风化岩屑、岩块.在冻融作用下.沿沟谷运移.并形成大规模线状分布的冻融岩块发育区。是古冰缘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有产物(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相似文献   
75.
鹤岗地区大风天气形势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红艳  刘刚 《黑龙江气象》2006,(2):13-14,17
1引言鹤岗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属温带、寒带之间的大陆性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平均风速3 ̄4m/s,大风日数20d以上。在大风天气形势分析中,黑龙江省气象台有关人员进行过个例分析。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鹤岗40a大风资料的统计,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总结出鹤岗大风天气形势的几种主要类型,以便准确地预报大风天气。2资料分析2.1资料选取选取1960 ̄2000年40 a鹤岗站的大风(≥17m/s)、北半球500hPa高度场、850hPa温度场资料和地面形势图,普查40a的大风日的风向、风速,并结合温压场的配置进行大风天气规律的分析。2.2大风的气…  相似文献   
76.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相似文献   
77.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57-2001, the climatological seasonal transition features of large-scale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isture transport (VIMT) in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of VIMT from winter to summer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mmertime "great moisture river" pattern (named the GMR pattern) and its eastward expansion, associated with a series of climatological events which occurred in some "key periods", which include the occurrence of the notable southerly VIMT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in mid March, the activity of the low VIMT vortex around Sri Lanka in late April, and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mid May, among others. However,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ummer to win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exhibit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terly VIMT belt located in the tropical area, accompanied by some events occurring in "key periods". Further analyses disclose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when viewed from the meridional migration of the westerly VIMT during the seasonal change proces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can be easi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long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it may also denote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相似文献   
78.
通过小波分析和频谱分析,发现Z分量低点时间的小波变换结果曲线(α=6)明显地随节气而变化;对地磁Z分量低点时间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9.
东北漫岗黑土区春季冻融期浅沟侵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浅沟侵蚀是东北漫岗黑土区农耕地上常见的水蚀类型,往往对坡耕地造成严重的破坏。2005年春季,通过对两个小流域浅沟侵蚀的调查测量,发现该区浅沟侵蚀相当严重,两流域分别形成浅沟14条、16条,浅沟总长度分别达3 269 m、2 146 m,浅沟密度分别为908 m/km2、766 m/km2,侵蚀深度分别为0.17 mm、0.16 mm,侵蚀模数分别达181.8 t/km2、173.6 t/km2。2005年春季两流域浅沟侵蚀期的径流深分别是6.8 mm、7.7 mm。分析表明,研究区在春季表层土壤解冻、地表裸露和存在季节性冻土层的条件下,春季融雪及强降水易造成强烈的浅沟侵蚀。在分布上,浅沟一般位于坡面的中下部,而且多发育在瓦背状坡面的集流水路上。另外,耕作措施对浅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0.
1950-2004年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阻高的天气学定义,利用1950-2004 年NCEP/NCAR 500hPa 逐日位势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检索出近55a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出现阻高1169次.统计表明,阻塞高压中心的频次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理差异.春季阻高活动多集中在乌拉尔山地区;夏季阻高活动频繁,阻塞形势复杂,阻高频繁活动区域有4个,分别是乌拉尔山地区、贝加尔湖以西地区、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秋季是阻高发生最少的季节;冬季阻高高发区位于乌拉尔山附近.贝加尔湖地区仅夏季出现阻高的日数就占到全年的69%.夏季欧亚大陆阻塞高压中心逐日累积频次存在明显的随时间东传特征.55a中平均每年夏季欧亚大陆中高纬上空有11d存在双阻形势,占夏季阻高日数的1/5左右.欧亚大陆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不同地区的年际变化特征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