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将为确定生烃过程和探勘目标提供重要制约因素。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地层经历两次埋深加热事件。第一次在白垩经末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第二次在晚新生代约8MaB.P.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第一次最高古地温要高于第二次最高古地温.晚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古地温梯度为16℃/km.从白垩纪到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可能发生古地温梯度降低事件.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达到或超过生油高峰温度.白垩纪乃家河组和马东山组虽然进入生油窗温度范围,但未达到生油峰温度.按照古地温资料推断,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应为六盘山盆地主要生烃源岩,晚白垩纪之前应为六盘山盆地烃源岩的主要生烃阶段.  相似文献   
72.
板块构造基本理论(特别是其刚性块体假设)能否应用于大陆,是大陆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的理论模型给出不同的回答。缺乏完整、可靠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使得无法对不同的理论模型给予约束和检验,以至于无法回答上述基本问题。本文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近年来的1350个GPS观测资料为主,结合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既有刚性地块的运动,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华南等地块;又有非刚性的连续变形,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岩石圈性质的不同而造成变形的分区差异和上部脆性地壳的分块运动,不仅有整体性好的刚性地块运动,也有刚性很差的连续变形。以粘塑性流变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发生连续流动,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运动,而不同活动地块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地块的整体性和变形方式,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可以用耦合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模式来描述。  相似文献   
73.
由跨断层形变测量反映的华北地块近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华北地块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跨断层测量资料研究表明,华北地块对于NE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块和边界带)的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其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E、NW走向断裂共同作用的构造单元,断层运动速率变化特征类似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结果还表明,华北地块现今强震活动主要受NW走向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74.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  相似文献   
75.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文中利用黏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考虑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力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应力在空间由分散分布逐渐向龙门山及周边地区转移集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计算分析,初步认为汶川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下: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50°~70°)、犁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导致该断层的闭锁性逐步加强,并且分布在断层附近的变质杂岩为存贮高密度弹性应变能提供物质保障.但另一方面随着青藏高原较柔软的下地壳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囤积的东流物质对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的推挤作用会不断加强,从而导致断裂带上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产生滑动,发生地震.模拟结果还表明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较高,断裂带上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3163年,这与其他资料结果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6.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
合黎山南缘断裂是位于河西走廊盆地北侧的控盆断裂,断裂以挤压逆冲为主要活动方式,合黎山的地貌隆升伴随着断裂的活动.断裂分段与地貌分段有完全的一致性,说明合黎山隆升的主要构造作用方式是断层作用.  相似文献   
78.
东三江盆地南部白垩纪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三江地区白垩纪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对大庆外围地区的油气勘探和揭示东北亚地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岩心、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详细研究表明:白垩纪以来均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白垩世为弧后伸展型盆地,残留地层中有滨浅湖和火山岩沉积;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展布的板内挠曲挤压型盆地,发育以盆地两侧绥滨和完达山为物质供给的短轴物源,海浪组-七星河组发育逆同生断层,半深湖的面积先扩大后缩小,雁窝组以盆地充填消亡为主。新生代为右旋走滑拉分盆地,以继承性的短轴物源为主。在宝泉岭组时期有桦南隆起方向的长轴物源,宝泉岭组-富锦组下、中段,半深湖面积扩大,沉积中心向东南迁移;富锦组上段,水体变浅,湖盆面积扩大,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  相似文献   
79.
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北端,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贺兰山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 新生代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 形成隆起的贺兰山和断陷的银川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贺兰山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 Ma)的快速隆升剥露作用; 这种快速剥露作用与贺兰山东麓断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靠近断层剥露作用加强, 远离断层剥露作用减弱, 贺兰山东部剥露作用强, 西部弱, 指示了贺兰山东麓断层下盘贺兰山快速上升遭受剥露并向西掀斜的隆升模式. 同时, 贺兰山东部靠近东麓断层的晚新生代快速剥露作用具有北部强、向南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贺兰山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与年龄相关图显示出独特的“U”型“boomerang”模式, 指示了贺兰山起始于约10~12 Ma的与贺兰山东麓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样式. 贺兰山这种与平行于山脉的正断层有关的掀斜隆升作用, 主要是银川-吉兰泰-河套断陷系与渭河-山西断陷系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拉张作用的结果;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角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是贺兰山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正著名地质学家邓起东院士是中国活动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研究。对中国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学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