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地质学   195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华南留茶坡组与灯影组的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质岩为特征的留茶坡组广泛地分布于湘、黔、渝等华南地区。在留茶坡组中普遍夹有厚度不一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和其上0~10 cm厚的紫红色黏土岩。在湘西桃源,以宏体藻类为主的"武陵山生物群"产自于此白云岩层之下的硅质岩所夹黑色页岩中。该宏体生物群在化石的形态类型、组合面貌以及埋藏和保存特征等方面与产自于陡山沱组顶部的鄂西"庙河生物群"和黔东北"瓮会生物群"较为相似。但与后两个生物群相比较,"武陵山生物群"中藻体分枝的宏体藻类贫乏,且宏体生物的结构构造相对简单、演化水平相对较低,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晚期。而留茶坡组中所夹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可能系灯影峡期的海平面下降、地壳上升在相对深水相地区的反映。湘黔一带留茶坡组的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72.
四川盆地中寒武统膏盐岩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中寒武统高台组、石冷水组膏盐岩广泛分布。在野外剖面、钻井剖面、岩心观察等宏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寒武统膏盐岩发育特征,并分析了膏盐岩的成因。首先以石膏、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为端元,将膏盐岩分为含泥含云质石膏岩类、膏质白云岩类和膏质砂泥岩类3大类及10小类;其次按膏盐岩剖面基本组成和结构特征总结出了丁山型、宫深型、方深型、建深型及范店型5类典型膏盐岩剖面,查明中寒武世毛庄+徐庄期两大聚盐区分别位于川南—黔北和万县—忠县一带。结合膏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建立了膏盐岩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中寒武统膏盐岩存在潮上蒸发和沙坝(滩)后局限盐湖两类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73.
为了更为精细地刻画出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上沙溪庙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案,并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搭建。在此基础上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编图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现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可以划分为1个长期和4个中期(M1,M2,M3,M4)沉积期。M1和M2沉积期,研究区以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M3和M4沉积期,研究区转变为以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砂体的展布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大邑—温江地区和中江地区,前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3,M4 3个中期旋回,后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2,M3 3个中期旋回。  相似文献   
74.
哀牢山造山带南段中二叠世晚期娘宗岩体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哀牢山造山带西侧、歪古村组(原高山寨组)分布范围之内的岩浆岩(娘宗岩体)一直被认为是火山岩,属歪古村组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时间为晚三叠世。通过综合分析娘宗岩体与围岩之间接触界线的宏观地质特征、岩体岩相学、岩石学、矿物学、LA-MC-ICP MS锆石测年结果,认为岩体东侧地层不属歪古村组,而属古生界马邓岩群,二者之间为侵入接触关系;岩体西侧与歪古村组为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岩体不属歪古村组的组成部分;岩体形成时间约为(263.1±2.3)Ma,属中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75.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通南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和各种分析鉴定资料以及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受间歇性海水改造)和海相三角洲5种沉积体系,建立了海陆过渡三角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两种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还显示,本区沉积体系主要受控于古气候、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古气候控制着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特殊的砂、泥间互的沉积结构及生储盖组合;构造运动控制着各沉积时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砂体展布;不同物源区母岩性质影响沉积物的组分与结构。   相似文献   
76.
以石英次生加大边、孔隙充填式的石英晶体形式赋存的硅质矿物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集层 砂岩中最为重要的自生矿物之一,平均含量达3.8%,这在众多含油气盆地中是极少见的。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上 部地层如石千峰组和石盒子组来说,同期火山物质的蚀变是形成硅质胶结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山西组与上部地 层石千峰组和石盒子组相比,具较高的硅质胶结物含量且常与高岭石相伴生,同时砂岩中的长石含量很低,这 种现象说明,长石等易溶硅酸盐组分在有机酸的溶解下释放的硅提供了形成硅质胶结物的物质来源。早成岩期 相对浅埋深条件下形成的硅质胶结物增加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强度,对砂岩储集空间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 因而应属于保持性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是中性-正面的。  相似文献   
77.
泥盆纪右江盆地演化与层序充填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泥盆世时东特提斯洋沿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逐渐向东打开 ,广南—靖西等基底断裂与板块边界断裂——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平行展布和同步演化 ,边界断裂的向东开裂扩张 ,广南—靖西等基底断裂活动亦逐渐加剧 ,导致右江盆地由陆内裂陷盆地向被动陆缘裂谷盆地演化。据构造活动的强弱和盆地充填物的特征 ,将右江盆地的演化分为洛赫科夫期至布拉格期的陆内裂陷盆地阶段、埃姆斯期—艾费尔期的拉张发展阶段、吉维期至弗拉斯期的强烈拉张阶段、法门期的充填补齐阶段 ,后三者组成被动陆缘裂谷盆地阶段。不同次级盆地的不同阶段 ,其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升降幅度不一样 ,层序发育样式各异 ,其中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和碳酸盐生产率 ,而台盆层序发育则受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台缘重力流和沉积物供应的综合影响。据此 ,将该区泥盆系划分为两个 级层序 ,18个 级层序 ,并建立了各演化阶段的层序充填模型。这种层序充填的差异性正是对盆地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岩心、钻测井资料与区域地震大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岩石地层划分中的段为研究单元,编制了四川盆地栖霞期—茅口期6张岩相古地理图,详细剖析了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时空演化,并系统讨论了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栖霞期—茅口期总体为一套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古地理格局总体上表现为西南高、北东低,由西南向北东依次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陆棚相。岩相古地理环境受峨眉地幔柱、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作用的影响,其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阶段性。栖霞期早期以开阔台地相为主,华蓥山—云阳、安边—宜宾—营昌一带发育深水陆棚;栖霞期晚期的海退作用造就了早期陆棚的萎缩和生屑滩的大面积发育。栖霞期,围绕深水陆棚的台地边缘高部位区域以及沿彭州—江油—广元地区是台缘滩大面积发育的区域。茅口期早期受峨眉地幔柱隆升而在外缘形成张性作用带和全球性海泛事件的双重影响,成为台棚分异的重要时期,发育多个深水陆棚;随后,因峨眉地幔柱持续、快速隆升及其诱发隐伏基底断裂的复活作用,海平面快速下降,早期陆棚持续萎缩,茅口期中-晚期成为了碳酸盐岩滩相储层发育的主要时期,围绕深水陆棚的台地边缘地形较高部位发育大量生屑滩,是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9.
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普斯罗沟坝址左岸山体内存在大量深部裂缝,它们不仅发育于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左岸,而且发育在卸荷带以内数十米至上百米处,远远超出常规意义的边坡岩体卸荷带分布范围。通过深入分析发育在深部裂缝内部纤维状方解石脉所反映的动力学、运动学意义,断层充填物的年代学特征,并结合区内河谷阶地演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深部裂缝不是地震的产物,也不是边坡卸荷的结果,而是构造运动长时间脉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纪陆相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前人的古植物群落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二叠纪存在从山西期湿热气候向石千峰期干热气候转变的过程。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与鄂尔多斯盆地当时所处的古纬度、区域构造运动和区域上大规模火山活动有关。气候变化过程控制和影响了该期的沉积特征,造成了山西组-石千峰组在岩石颜色、岩性组合、砂岩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以及砂体展布特征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