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8篇
  免费   2490篇
  国内免费   1768篇
测绘学   688篇
大气科学   1071篇
地球物理   4069篇
地质学   4623篇
海洋学   915篇
天文学   199篇
综合类   1218篇
自然地理   1153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406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55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598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693篇
  2011年   649篇
  2010年   610篇
  2009年   621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440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507篇
  2001年   527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52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78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6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考察2013年4月22日科左后旗5.3级地震震中区域应力场的中短期变化过程,选取2009年以来发生在开鲁坳陷的ML≥3.0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Focmec方法计算了1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绘制的P轴时序分布图显示,在科左后旗地震前,震中区应力场的P轴方位首先表现出中期阶段的"一致性"变化,接着出现短期时段的大幅波动,科左后旗M 5.3级地震则发生在短期显著紊乱过程中,表明开鲁坳陷的P轴趋于一致具有中期指示意义,震前3个月左右出现的P轴大幅度转向具有短期指示意义,科左后旗5.3级地震发生前后,部分余震均表现出与主震较为统一的走滑型机制,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分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72.
选取晋冀蒙交界地区固定和临时测震台网记录的2014-2016年地震波形资料,采用近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298次ML ≥ 2.0中小地震视应力值,分析震源参数之间的标度关系,并按照震中分区,分析不同地区视应力时序变化特征及不同震级区间视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该区多处存在视应力高值现象,地震多发生于视应力高值异常及附近地区,与断裂带有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3.
选取浙江省测震台网景宁、北仑、南麂岛地震台井下地震计观测数据,采用地震数据波形相关性分析法,与地表地震计同步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并校正井下地震计方位角,结果发现,3个地震台井下地震计方位角实际偏差分别为82.2°、-22.8°、32.2°。分析认为,井下地震计安装易受线缆应力影响,导致方位角与实际偏差过大,应在应力释放完成后固定地震计,并架设地表地震计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方位角可靠性。  相似文献   
74.
为了更好地确定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 )7.0地震震源深度其发震机理,利用四川、甘肃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波形数据,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首先,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九寨沟M_(S )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243°/倾角87°/滑动角-158°,节面Ⅱ走向151°/倾角68°/滑动角-3°,矩震级为M_(W )6.5,矩心深度为8 km;然后,采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与gCAP方法结果相差不大,矩心深度为7 km;最后,通过sPn震相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此次地震初始破裂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深度约为12 km。研究表明,九寨沟M_(S )7.0地震的矩心深度为7—8 km,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2 km。  相似文献   
75.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 N,113°—117° E)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 223次有效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得到该区震源分布的精细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的水平分布更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加明显,震中在断裂带呈更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地震与线状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关系密切;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震源分布为典型震源密集区的空间形态,呈纵深约15 km、直径20—40 km的近圆形“厚饼状”。  相似文献   
76.
综述精密可控震源与陆上气枪2种主动震源特性及在国内区域尺度上的应用,估算观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的精度,探讨主动震源在构建水库地震观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中的系统应用。  相似文献   
77.
利用2008年以来豫北地区49次M_L 2.5以上地震资料,通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得到豫北地区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9 9 MPa—0.642 MPa,平均视应力为0.174 8 MPa,分析该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讨论震级和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目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应力高值集中在聊兰断裂濮阳—鄄城段范县地区。  相似文献   
78.
选取2009—2014年华北—东北地区发生的12次中等地震,对该区8个地磁台站记录的地磁Z分量日变幅进行小波分析及合成计算,与日本海沟同期发生的12次M≥6.5强震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日本强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具有连带作用,表现在:(1)日本强震发生前后,华北或东北地区均有M 4—5地震出现,频次一般为1—3,间隔几天至5个月左右;(2) 2011年3月10日日本M 9.1地震后,华北、东北地区中等地震震级有所升高,其中东北地区由M 4升至M 5,距日本最近的中俄交界甚至出现M 6.1地震,华北地区唐山老震区出现1次M 4.8地震,震级接近5;(3)每次日本强震出现后几天至2个月内,8个地磁台地磁Z分量小波细节6阶合成曲线值均出现2—6个月高值异常,但幅度大小与强震震级无明显规律可循,而华北或东北地区中等地震一般在异常高值出现前后低值附近发生。  相似文献   
79.
河北区域地震前兆台网6个地震台站配备DSQ型水管倾斜仪进行地倾斜观测,选取2009—2016年记录的观测数据,对水管倾斜仪两端点一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台站水管倾斜仪同一分量2个端点的相关系数、方差及均值、潮汐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较高,表征产出的数据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80.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蓝藻水华暴发由于引发水生态系统的灾害和饮用水安全风险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原因多样,其中蓝藻自身的特性是水华暴发的内因,太湖的地理、水文和气象特征为蓝藻水华暴发提供了合适的温度和水动力条件,是蓝藻水华暴发的外因,湖泊草-藻型生态系统的转变以及氮、磷营养盐的高负荷输入更利于蓝藻生长,湖泊氮、磷营养盐四重循环是蓝藻水华不断暴发的维持机制,蓝藻水华暴发与氮、磷营养盐浓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太湖蓝藻水华的控制应以陆源控源截污为基础,增加湖泊营养盐输出为重点,实现疏堵有机结合,其中恢复水生植被,重建草-藻结合型水生态系统是太湖湖泊生态修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