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57篇
大气科学   39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发生条件和机制研究中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4,38(4):616-626
作者在1998年庆贺陶诗言先生八十华诞的文集中曾专题阐述和评价了陶先生对中国暴雨研究的贡献。 至今十五年过去了,陶诗言先生虽已于2012年仙逝,但其深邃的科学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在中国暴雨研究中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但深刻影响过去和现代两代人的暴雨研究和业务发展,而且也将继续影响将来的中国暴雨研究。本文是对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的研究中所作的贡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介绍和评价。主要集中在暴雨发生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机理方面。全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季节突变对中国梅雨爆发的影响;(2)暴雨发生的多尺度相互作用;(3)暖湿季风输送带对北方大暴雨的影响;(4)高空急流对暴雨的作用;(5)暴雨和强对流发生的物理条件;(6)地形对暴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梁萍  丁一汇 《高原气象》2011,30(1):53-64
2009年江淮梅雨异常:(1)在正常梅雨期,江淮梅雨区的降水量明显偏少,有人认为是空梅或非典型梅雨;(2)在7月下旬到8月初,江淮流域又出现了所谓"二度梅"或"晚梅雨"的现象.为什么该年的梅雨会前弱后强?本文重点分析了2009年江淮异常梅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从季节内振荡角度探讨了异常梅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亚...  相似文献   
83.
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华北地区120站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Kaplan扩展海温资料(Kaplan et al.,1998),对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降水季节演变存在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夏季降水在中北部偏多、南部偏少,第二模态夏季...  相似文献   
84.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春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董李丽  李清泉  丁一汇 《气象》2015,41(10):1177-1189
利用我国台站观测逐日气温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我国1951—1980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春季气温的季节、月、候时间尺度的气候平均特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春季气温和季节进程的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春季气温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西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增温,由东北到西南呈现气温“升高—降低”的形势。在春季3—5月,除西南局部地区气温下降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0~1℃。3—5月季节进程在江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加快,内蒙古和华南南部地区则经历了由快到慢的变化,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北部春季进程速度减慢。总体来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开始早、结束早,西部地区春季开始和结束时间变化不明显。与1951—1980年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后,春季乌拉尔山地区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明显增强,因此不利于来自北半球极地和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影响我国,我国大部(特别是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但是,中东急流偏强,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有利于欧洲中东部冷空气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导致西南地区气温偏低;同时,南支槽偏弱,不利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向北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也使得西南地区气温易于偏低。  相似文献   
8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n several important areas of the Indian-Pacific basin on tropical cyclone(TC)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during the developing years of three super El Ni?o events(1982,1997,and 2015)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During the super El Ni?o years,TC intensity was enhanced considerably,TC days increased,TC tracks mostly recurved along the coasts,and fewer TCs made landfall in China.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e strong ENSO-TC relationship but further above the climatological means than in strong El Ni?o years.It indicates that super El Ni?o events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intensities and tracks of WNP TCs.However,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in both numbers and positions of TC genesis among the different super El Ni?o years.These featur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collective impact of SST anomalies(SSTAs)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and East Indian Ocean(EIO)and the SST gradient(SSTG)betwee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During 2015,the EIO SSTA was extremely warm and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the western WNP was enhanced,resulting in fewer TCs than normal.In 1982,the EIO SSTA and spring SSTG showed negative anomalies,followed by an increased anomalous cyclone in the western WNP and equatorial vertical wind shear.This intensified the conversion of eddy kinetic energy from large-scale flows,favorable for the westward shift of TC genesis.Consequently,anomalous TC activities during the super El Ni?o years resulted mainly from combined SSTA impacts of different key areas over the Indian-Pacific basin.  相似文献   
86.
Using daily rainfall data of 11 observatory stations over Shanghai for the period 1960-2007,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rainfall over the Shanghai region during periods with slow and rapid urbanization respectively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spatial standard deviation of rainfall and its relative variables.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differences increas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nual rainfall and rainstorm frequency exhibit distinct urban ’rain-island’ features during the rapid period of urbanization(1960-1983) while it is opposite in the case of slow urbanization(1984-2007).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rainfall trends also take plac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Specifically,the variation of annual rainfall exhibits consistent trends over the Shanghai region in the slow urbanization periods.However,inconsis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ations has taken place over the central districts and suburbs of Shanghai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stage.Since the speeding-up of urbanization,the annual rainfall amount over central districts of Shanghai tends to increase while that in the suburb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In addition,as far as different seasons are concerned,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exerts in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On the contrary,the rainfall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especially summer) is featured with an island effect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87.
2013年夏,在天气的“舞台”上,高温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热浪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饱受炙烤,多地旱情严峻,河道断流,水库干涸。当季节转换,南方高温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之时,东北地区的汛情又让人捏了把汗。嫩江、松花江和黑龙江干流水位持续超警戒水位,堤防长期高水位挡水,多地险情频发,防汛形势不容乐观。极端天气频发,2013年夏季的天气气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88.
丁一汇  胡雯  黄勇  陈凤娇 《气象学报》2020,78(5):721-734
1998和1999年夏,中国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在安徽省淮河流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能量与水循环试验(WCRP/GEWEX/GAME/HUBEX),其重点是研究东亚梅雨锋系的多尺度,多系统结构、特征、生命史、发生发展机理及其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这是第一次中日合作的气象与水文联合观测试验,在此加强观测的基础上,双方进一步进行了长达5年的资料整理分析和科学研究工作,整个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与研究取得了全面和丰硕的成果。文中介绍了该计划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以现在科学进展的视野重新评估这些成果的科学意义和不足,为进一步开展新的淮河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科学联合试验提供经验和新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89.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水文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长序列的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因此,淮河流域是研究能量和水分循环的理想试验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ment,简称HUBEX)”于1998、1999年夏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气象和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文中回顾了HUBEX试验的目的、观测网设计与布局,介绍了HUBEX推动下的淮河流域综合观测网的发展,总结了HUBEX观测试验对区域气候事件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高模式模拟和预报能力及建立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集等方面的成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90.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了2003年夏季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紧密联系。当淮河流域发生强降水时,在淮河流域上升和华南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尤为显著,该环流圈主要由潜热加热、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等物理因子所驱动;(2)潜热加热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强度,反映了梅雨锋对流系统的重要作用;(3)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则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北移,其中热量垂直输送、与强(弱)斜压槽活动有关的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纬向温度平流和平均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对上升支北移的作用在华南地区汛期后期(在其余夏季降水阶段)较突出。以上这些物理因子具有预报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演变和雨带移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