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赵志芳  郭富达 《云南地质》2010,29(4):434-437
分析总结惠民铁矿区赋矿地层惠民组火山岩、弧形构造内缘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铁染羟基异常等成矿、控矿条件的遥感影纹、色调等标志,根据矿化遥感异常信息圈定3处找矿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82.
选取南山地震台GS150702相对重力仪2008-01-01至2016-05-31期间的连续观测资料,对其年变化时间序列、观测值非潮汐残差曲线、M2波潮汐因子及几次地震前后的分钟观测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山地震台GS15重力仪器数据稳定,非潮汐观测曲线、M2波潮汐因子对几次地震都有一定的反映。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随着人类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盐湖资源系统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盐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动态综合监测理论相结合,基于GIS、物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从相互关联的环境、资源和产业多个子系统中选取关键监测指标,从构建理论、构建原则、技术体系和系统结构等方面对构建盐湖资源综合监测系统进行全面设计;并结合青海吉乃尔盐湖区具体实际,在监测站网的最优化布局、传感器选型、数据传输方案和多源数据整合方面开展深入探讨;最后对水灾、环境、生产等预警模型的预警层次和预警模式提出具体实现路径。对保障盐湖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产安全,保证西部国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马厂箐铜钼矿床位于扬子克拉通西缘,是三江成矿带内典型的大陆碰撞型斑岩铜-钼矿床,其成矿作用与矿区内的斑状花岗岩密切相关。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成矿岩体的造岩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开展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厘定了斑状花岗岩结晶的温压条件、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要素,为解析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的演化和成矿作用提供了矿物学尺度的制约。实验数据显示,岩体内角闪石富镁(w(Mg O)14.1%~16.3%)、富钙(w(Ca O)11.0%~11.6%)、贫钾(w(K2O)0.3%~0.6%)、富钠(Na2O/K2O1.0),属于阳起石和镁角闪石。黑云母Fe2+/(Fe2++Mg)比值较为均一,集中分布在0.35~0.38之间,且显示出富镁(w(Mg O)13.6%~16.2%)、铝(w(Al2O3)12.9%~13.7%),贫钛(w(Ti O2)1.9%~3.0%)、钙(w(Ca O)0.06%)的特征,属镁质黑云母。由角闪石和黑云母阳离子数计算的矿物结晶温度分别为687~770℃和660~713℃,结晶压力为38~82 MPa和55~80 MPa,相应侵位深度为1.3~2.7km和1.8~2.6 km。同时,通过角闪石成分计算岩浆氧逸度为ΔNNO+1.56~+2.41,并且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物相稳定组合限定岩浆源区具有较高的含水量(w(H2O)10%)。结合矿物组合中角闪石的大量存在,分析可知马厂箐斑状花岗岩具有高氧逸度、富水、侵位浅的特点,符合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Cu-Mo矿床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因此,继北衙超大型斑岩Au矿取得重大突破后,推测三江成矿带南段扬子克拉通一侧斑岩型Cu-Mo矿床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5.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的22站表层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36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在普里兹湾内占36.76%~66.36%,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在湾外开阔水域占54.33%~70.95%。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显示研究区主要的10种硅藻分为开放水域种组合、近海冰种组合和海冰种组合,其表层沉积硅藻组合分布也分成3个区。作为硅藻极地开放海洋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分布在普里兹湾外的深海平原,受湾内冰架水的限制,不能向湾内扩散;作为硅藻海冰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curta主要分布在普里兹湾内的陆架上,受南极表层水和海冰的影响较重,在湾外受深水溶解作用而急剧减少;作为硅藻近海冰指示种的Thalassiosira antarctica的出现是受普里兹环流、冰架水和海冰的控制。研究区硅藻的组成和分布反映和验证了区域内环流的分布和扩散极限。  相似文献   
86.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流层中上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这说明对流层中上部的增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贡献较大;东亚平流层中下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基本呈显著负相关,70hPa层上的负相关最显著;近20年来东亚对流层温度上升了约0.2℃,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下降了约1.2℃,对流顶高度上升了约86m,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东亚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7.
日本海南部郁陵海盆的UB-2孔沉积物硅藻记录,反映了11000—28000aBP该区古海洋和古气候的变化。对比日本海和格陵兰冰芯(GRIP)δ18O数据,UB-2孔硅藻暖水种比率及淡水—海滨种含量变化清楚地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MIS3)、末次盛冰期(LGM)、波令—阿勒罗德暖期(B/A)以及新仙女木冷事件(YD)等古气候事件。淡水—海滨种硅藻含量在末次盛冰期阶段明显升高及暖水种数量的显著减少,表明此时日本海为低温、低盐的古海洋环境,这可归因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日本海当时相对封闭的海洋环境。自15200aBP起,Paraliasulcata含量逐渐上升,这可能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古环境变化有关,可以作为对马海峡开启的标志。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是该区域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8.
本文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断层破裂在近场和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MS7.3地震对后续余震活动和远场区域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 ① 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其西南侧主体余震区的地震活动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本次MS7.3地震序列余震活动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距主震约30 km的北东方向余震区后续地震活动受到了主震产生的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动态应力变化峰值为2.78 MPa,静态应力变化为0.80 MPa,这与该区余震较为活跃相一致;距主震约45 km的北部余震区受到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应力变化峰值为0.72 MPa. ② MS7.3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其中北东方向、北部余震分布与动态应力变化正值区存在相关性,从应力变化的角度解释了MS7.3地震的后续余震空间活动特征. ③ MS7.3地震在沙雅、伽师地区的远场接收点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峰值分别为0.09 MPa、0.1 MPa,对两个区域的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89.
文章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会宁县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城镇等级,揭示城镇之间以及城镇内部的地域差异.根据会宁县城镇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结合城镇土地分等规程,运用特尔菲法确定研究区域的因素因子及其权重,收集分等定级所需资料,计算了分等定级因素的综合分值,土地等级进行初步划分,最终取得会宁县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成果,把会宁县的城镇土地分为4等,并确定会宁县城区的土地级别,可进一步摸清各镇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各城镇之间的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90.
利用丽江地区常规观测资料,对丽江地区近51年来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及强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丽江地区暴雨事件全部发生在汛期内(5~10月),呈单峰型分布,7月、8月为暴雨集中发生时期,连续性暴雨事件在丽江地区属于极小概率事件.(2)暴雨事件发生频次与降水量均呈现一致上升趋势,在年际尺度上具有3~5年的周期性.(3)丽江地区小雨发生频次最多,占总降水频次比率超过63%.暴雨频次所占比率较小,最高发生在7月,仅为2.69%.大雨与暴雨的频次占总降水频次不足9%,但由极端降水事件产生的降水量却占总降水量超过35%.(4)小雨、中雨的降水量年际变化稍小,呈下降的趋势;大雨、暴雨的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