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0篇
  免费   701篇
  国内免费   1256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57篇
地质学   3613篇
海洋学   6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7 毫秒
81.
土屋铜矿上方覆盖层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善定  王学求 《新疆地质》2005,23(3):239-243
通过对土屋铜矿上方覆盖层不同层位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成矿元素Cu在覆盖层底部靠近基岩的原地风化残积层和地表弱胶结层中富集,而在地衰弱胶结层中又倾向于向两“极”富集,即在最粗粒级和最细粒级含量较高.考虑到采样效率和成本等综合因素,在区域调查中,以采集弱胶结层(5~40cm)、细粒级样品(-160目)为最佳采样介质.  相似文献   
82.
普朗铜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普朗铜矿矿体形态简单,以铜为主,伴生金、硫等多种有益组份。找矿标志为深大断裂旁侧的次级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特别是多种岩类的杂岩体,裂隙发育地段;斑岩体靠沟谷部位(负地形)等。土壤化探异常Cu>400×10-6和Mo>10×10-6异常叠加部位;视极化率大于10%的激电异常,磁异常约50~100nT的部位等。初步建立找矿模型,运用该模型,在矿区外围已发现普上、亚杂等一批铜(多金属)矿体,矿化体,具有明显的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陆锦标 《现代测绘》2005,28(2):23-25,28
介绍采用微型短边线形三角控制网、强制归心技术、独立前方交会成功的、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益完成南汽试车跑道精密施工测量,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测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摘要修改)  相似文献   
84.
东乡铜矿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乡铜矿区主要断裂带SiO2明显为带入组分,K^ ,Na^ ,Ca^2 ,Mg^2 属带出组分,Fe^3 /Fe^2 比值相对较低,成矿元素Cu,Pb,Zn,Ag,Au,As,Sb,Mo,Sn含量增高,属于明显的带入组分,可作为储矿断裂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5.
孙忠军  张华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85-188
通过北祁连山地区成矿环境和成矿旋回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北祁连山成矿旋回是地幔软流圈物质运动的结果,每种成矿环境都是地幔演化的阶段性的具体表现.认为洋脊热液型铁铜矿床是北祁连山最有远景的找矿类型.  相似文献   
86.
北祁连山地区洋中脊热液铁铜矿床是局部地幔固化周期形成的.从区域到矿床形成了与一般热液矿床差异较大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研究了北祁连山铁铜矿矿集区、矿田和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揭示了元素的空间分带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北祁连山的洋中脊热液矿床的成矿规律提供了区域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87.
尚南断块位于山东省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尚店油田西南部。该区的古近系东营组顶底均为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发育了较好的湖侵三角洲相沉积。基于100余口钻井、地震资料,70多张单井剖面柱状图编制及14条剖面的对比,进行了东营组精细沉积相研究,编制出30余幅沉积微相投点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东营 沉积时期气候潮湿、雨水丰沛、河流纵横、湖泊扩大、湖水变深等为处于斜坡地区的尚南地区发育湖侵期三角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控制该区沉积和地层发育的区域性物源来自埕宁隆起和鲁西隆起,但来自滨县凸起和林樊家突起的局部物源也有很大影响。东营期岩相古地理经历了早、中、晚期的演化,早期发育了以三角洲平原为主的沉积环境,中期形成了大范围的破坏性三角洲环境,晚期以前三角洲环境为特色。  相似文献   
88.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低熟油成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建渝  田波等 《地球科学》2002,27(4):435-440
孤南洼陷具有丰富的低熟油资源,低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以高伽玛蜡烷含量,植烷优势,低成熟度为特征。下第三系沙一段是低熟油的源岩,其岩性为富含藻类有机质的油页岩,油泥岩,低熟油在平面上环生烃洼陷分布,剖面上层位集中在沙二-沙一段,断层控制了低熟油的运移距离和聚集层位,低熟油的成藏模式有3种,即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自源断层垂向运聚成茂混合运取成藏模式。孤南洼陷低熟油盆地内部以侧向运移,侧向充注入岩性-断块圈闭为主,形成单源油藏。在断藏带原油是以垂向运移及垂向充注断块圈闭为主,形成混源油藏。  相似文献   
89.
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描述了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的新机制。在岩浆及热液中,铜及铜合金可呈氢化物、羧基配合物及纳米粒子活性、迁移、富集形成自然铜矿床,或经以后的地质事件,长期、多次迁移富集,叠加形成富而大的自然铜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铜的硫化矿物被氧化分解,可形成亚铜的硫代硫酸盐及氯配合物,部分可形成铜的硫酸盐配合物迁移,由于硫代硫酸盐被氧化,亚铜岐化可形成高纯度的自然铜,但它易氧化形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等,因此很难形成自然铜矿床。  相似文献   
90.
The chronological data obtained by a variety of dating method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sodium enriched metavolcanite series in the area of the Longbohe copper deposit at Jinping, Yunnan Province, was formed during the Proterozoic (its Pb−Pb isochron age=1595±75 Ma), corresponding to the Dahongshan Group sodium enriched metavolcanites. The Sm−Nd isochron age of 1336±46Ma should represent the time at which this series of volcanic rocks experienced spilitization in response to sodium metasomatism, equivalent to the time of sedimentation of the Ailaoshan Group and Yashan Group rocks. The Rb−Sr ages of the volcanic rocks and the Pb−Pb ages of copper ores have recorded the events of strong dynamic metamorphism and of strong reworking-metallogenesis of copper during the Jinningian period. Similarities in forming age, rock assemblage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odium enriched metavolcanite series and the Dahongshan Group sodium enriched metavolcanite series have provided new clue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ahongshan-type copper deposits in this area. Granted jointly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49702022, 40073001) and the State 973 Program (No. G1999043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