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829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勘探领域及勘探战略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有效储层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古风化壳岩溶储层、礁滩储层及层状白云岩储层三大类。陆上中—古生界盆地三类储层均有分布,海上第三系盆地主要发育礁滩储层。针对我国海相油气地质特别是陆上中—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复杂性,提出应该加强对勘探及认识程度相对较低的礁滩储层形成的原生岩性-成岩圈闭油气藏的研究与勘探工作。石灰岩古风化壳岩溶储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白云岩储层的含油气性比较依赖于有效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鉴于我国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程度较低,故应该加强海相油气资源特别是陆上主要盆地海相油气资源及南海油气资源的研究与勘探开发,尤其要加强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编图等基础油气地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2.
百字短讯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2):F0002-F0002
<正>·勘探与进展四川苍溪发现大油气田中国石化集团在广元苍溪县发现的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田,据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和“元坝1号井”,预计储量将大大超过普光气田。  相似文献   
83.
塔里木盆地环哈拉哈塘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哈拉哈塘凹陷是一个油气十分富集的含油气系统,但是各地区油气的性质与分布差异很大.研究认为已发现的原油和天然气均主要来自于O2 3烃源岩.油气性质的差异主要受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综合研究认为环哈拉哈塘凹陷油气藏主要经历了三期重要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寒武系烃源岩,原生古油藏中的烃类遭受强烈降解,目前在塔北隆起高部位形成大量残余干沥青;晚海西期,满加尔凹陷内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并在塔北隆起高部位聚集成藏,在海西期末期因遭受生物降解变成稠油;燕山-喜山期,哈拉哈塘凹陷南部及其以南的满加尔凹陷边缘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开始进入大量生液态烃阶段,生成的油气聚集在印支-燕山期之前形成的圈闭中,其中部分地区稠油遭到不同程度的稀释,或者受到强烈的气侵,导致原油出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4.
本文概述了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经历和认识过程.在刘光鼎院士提出的"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理论方法指导下,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具有更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该类地区寻找油气是世界性难题,传统勘探手段已不适用.本文给出了该类地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并以举世瞻目的普光大气田的发现说明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和优势.文章最后给出在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进行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85.
首先回顾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确定前期固结压力的方法,通过连云港海相粘土场地进行的CPTU试验资料,以室内固结试验得到的前期固结压力作为参考值评估了经验方法预测前期固结压力的有效性。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建立前期固结压力和净锥尖阻力的关系,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本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烃源岩抽提筘检测到种类丰富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这一工作不仅为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了碳酸盐夺有机地球理论  相似文献   
87.
本文总结了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二次生烃作用的四大特征;对不同演化阶段的烃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此确定了华北地区下古生界二闪生烃作用的范围;通过模拟实验,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二次生烃作用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8.
北阿尔卑斯中部前陆盆地中,布尔迪加尔期上部海相磨拉石群地震和钻孔资料的沉积学解释可以对浅海体系结构进行细致的重建。根据地震相可以分为滨前/前滨、近滨和远滨沉积体系。地震测线上的地震相填图显示有两套进积层序(卢塞恩组和圣加伦组),其间为不整合界线。沉降分析表明,上部海相磨拉石群的演化主要由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来控制。卢塞恩组和圣加伦组远端超覆以及浅海环境的建立是由远端沉降速率加大并伴有沉积物供给速率加大引起的。可见,卢塞恩组和圣加伦组层序界线的形成和圣加伦组末期海退是由盆地远端的抬升而控制的。上部海相磨拉石群的沉降和沉积物通量分析对认识阿尔卑斯北部构造和侵蚀历史有重要作用,由阿勒地块的底侵作用和瑞士推覆体的逆冲作用引起的阿尔卑斯北部末端外序列层序加厚可解释为受盆地远端抬升和层序边界形成所控制。下部陆相磨拉石群逆冲席状体俯冲到磨拉石沉积之下,并伴随着阿尔卑斯北部侵蚀的加强,引起了造山带楔状体前端内序列地壳加厚,从而导致主要造山带负载位置向北迁移,引起磨拉石盆地沉积物供给增加。这些作用受盆地沉积中心向远端迁移以及卢塞恩组和圣加伦组远端超覆所控制。  相似文献   
89.
最近,李晋超、马永生等及金之钧、庞雄奇等分别在他刊撰文阐述了中国海相地层油气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用的技术措施,现摘编归纳如下,以飨读者。地质条件本身的特殊性与国外富油气海相盆地相比,我国的海相盆地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特殊性。时代老国外海相盆地的发育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我国则以古生界(特别是下古生界)和上元古界为主。  相似文献   
90.
藏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青藏特提斯构造城南部,包括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微板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微板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侏罗纪为扩张洋盆地阶段;白垩纪为消减洋盆地阶段;早第三纪为碰撞敛合后残余海盆地阶段。该区是我国中-新生代海相地层发育最全、厚度最大的地区,三叠系-第三系总厚逾万米。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叠加构成复合盆地,组成四个复合盆地带,并在其上发育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