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390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ethod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e entir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 (EEMs) data set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Jiaozhou Bay, Chi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ultivariate analysis facilitates the complex data treatment and spectral sorting processes, and also enhances the probability to reveal otherwise hidden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amples as revealed by multivariate results has been used to track the movement of DOM material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of substance tracing technique, which show that the substance discharged by Haibo River can be distributed in Jiaozhou Bay.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棱梭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自金门、厦门、虎门、湛江、北海和防城港6个地点邻近海域的棱梭群体样本的形态和矢耳石形态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棱梭样本的形态研究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地标形态学开展,对矢耳石的形态研究则将传统耳石形态分析法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相结合,形态和耳石形态数据的分析结果相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棱梭形态量度指标提取的前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5. 868%,从85个耳石形态指标提取的前2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9. 290%,根据临界值85. 000%可以推断这6个棱梭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上的差异不能够单独依靠少数指标来判断;聚类分析的结果总体显示出群体间差异与地理距离等因素相关联的分布规律;在判别分析中形态学量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5. 9%,而耳石形态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略低,为69. 3%;对棱梭形态量度指标的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湛江棱梭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量度指标较少。栖息地环境、饵料组成和海流等可能是导致形态学差异和耳石形态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理化因子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交流会减弱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83.
冷涡背景下MCS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磊  谌芸  张仙  曾波 《气象》2013,39(11):1385-1392
文章首先给出冷涡的定义,根据冷涡的定义识别出冷涡,2005—2011年4—9月7年共识别出60个冷涡,主要形成在蒙古和我国的东北地区。然后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标准按尺度大小将MCS分类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又按MCS的形状将MαCS分类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CS),MβCS分类为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和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利用FY 2C(2005—2009年)和FY 2E(2010—2011年)的TBB资料对60个冷涡背景下的MCS进行识别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60个冷涡过程识别出61个MCS,MCS通常产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MCC和PECS生成较分散;MβCC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MβECS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2) 6月生成的MCS最多,有16个,9月最少。MCS大多形成于当地的下午和晚上,此时对流发展旺盛,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到了夜间MCS发展成熟,至凌晨—日出时分消散。(3) 冷涡背景下的MCS的移动路径多数是从西向东偏北的,其生成后主要向东移动,这和我国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冷涡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移动方向。位于冷涡东侧且距离冷涡中心距离较近的MCS有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位于冷涡南侧且距离中心较远的MCS有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 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产生在冷涡的发展阶段,成熟和消散阶段相对较少。(5) 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形成在冷涡的东南部,西南部也有一小部分。(6) MβCS系统发展较MαCS系统快,持续的时间也较MαCS短。  相似文献   
84.
蒋璐君  刘熙明  张弛 《气象》2020,46(5):695-704
利用1964—2013年江西省83个站逐日霾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分析江西省近50年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霾日数呈赣中北部多、赣南少的特点,赣中的萍乡—宜春—抚州—上饶一带以及赣北北部的九江中部、景德镇北部地区是霾天气多发区,年均霾日数在30 d·a~(-1)以上。冬季霾日数最多,萍乡—宜春—鹰潭地区中北部、南昌—九江的中部以及上饶东部地区超过20 d·a~(-1),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接近全年霾日数的2成。江西省霾日数呈年际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为11 d·(10 a)~(-1),气候趋势系数为0.78,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静风日数呈正相关。近50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静风日数呈上升趋势,这可能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形成更多的霾天气。江西省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6.3 d·(10a)~(-1)],气温呈增暖趋势[0.15℃·(10a)~(-1)],霾日数与气温和降水日数分别呈正、负相关。  相似文献   
85.
以29口钻孔的重矿物百分含量数据来分析样本,通过Q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恢复不同物源体系的发育范围及其母岩类型,并以不同物源体系的边界范围为限定条件,结合ZTR指数及其等值线图,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M层物源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大物源沉积区,分别为东北-北部物源沉积区、西北物源沉积区和东南物源沉积区,且各区重矿物组合特征明显,主次物源分明,整体表现为母岩类型复杂的特征。东北-北部沉积物主要母岩为酸性岩浆岩,次要母岩为变质岩和沉积岩,西北沉积物主要母岩为中性及基性岩浆岩,次要母岩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东南沉积物主要母岩为中性及基性岩浆岩,次要母岩为变质岩。东北-北部物源区和西北物源区为远源沉积的产物,而东南物源区为近源沉积的产物。东北-北部物源区沉积物来自北方和东北方向,而西北物源区和东南物源区沉积物分别来自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86.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一旦发生地震,极有可能引发大量的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区发育1973年地震滑坡179个(通过现场调查识别出43个),1973年以前地震滑坡62个。本文研究数据基于1973年179个及1973年以前62个地震滑坡,共计241个地震滑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973年179个地震滑坡分布与烈度及震中距的关系,分析了241个地震滑坡发育的滑动方向、地层岩性、地形坡度、相对高程及在断裂不同位置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炉霍断裂地震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2)集中于Ⅸ~Ⅹ度烈度区内;(3)距震中0~5km及10~15km范围内密度最大;(4)滑动方向多与断裂斜交,交角介于35~75;(5)断裂南东段滑坡数量多于北西段,北东盘多于南西盘,北西段的北东盘滑坡个体面积较大;(6)滑坡多发育于T2-3r地层中;(7)主要分布于斜坡的中下部,相对高程主要介于30~60m;(8)发育坡度多介于30~45,具有规模越大,坡度越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7.
工程地质问题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兼有定性和定量指标,要精确地进行量化极其困难。数量化理论提供了将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进行量化进而建立预测评价模型的方法,为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提供了便利。本文论述了数量化理论原理及其发展概况,综述了数量化理论在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现状,数量化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的识别和提取、建立工程地质预测评价模型、地质因素的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文章根据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数量化理论的局限性:区域间的迁移性、评价的后验性以及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并针对性的提出两种处理方法:(1)对大量样本进行部分细致的工程评价,建立与评价对象符合的模型,利用模型进行快速评价; (2)根据大量不同类别样本建立的不同模型,实际应用时根据实际样本情况,选取针对性的计算模型对地质模型进行评价。最后,本文结合工程地质发展趋势,以及各种方法手段的引入介绍,论述了数量化理论在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We present new statistical results on the spectral index-flux density relation for large samples of radio sources using archival data of the most sensitive surveys, such as 6C, Miyun, WENSS, B3, NVSS, GB87. Instrumental selection effects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catalog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pectral indices calculated for about 200 000 sources from the WENSS (327 MHz) and NVSS (1.4 GHz) catalogs, we obtained (1) The median spectral index increases from amed --0.9 toαmed --0.8 (Svαvα), while S327 flux densities decrease from 0.1 Jy down to 25mJy. The median spectral indices nearly show no variation within the error bars when the flux density is larger than 0.1 Jy. (2) A dependence of the fraction of ultra-steep spectrum sources (USS, -1.5 <α<-1.0), steep spectrum sources (SSS, -1.0 <α< -0.5) and flat spectrum sources (FSS, -0.5≤α≤0.0) is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spectral flattening. Another contribution to the spectral flattening comes from the variation of αmed of steep spectrum so  相似文献   
89.
最近的研究表明:短γ射线暴(γ暴)的辐射特性和长γ暴的前两秒的辐射特征相似,这引发了对以前争论的问题,即:这两类暴是否是本质上相同的暴?本文主要对和γ暴谱形和光变曲线有关的两个量的分布进行了K—S检验。分析表明:这两类暴的分布是不同的,这和广为接受的两类γ暴事件产生于不同机制的观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0.
The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ecause the migration phenomena reflect partly the seismic mechanism and involve the prediction of tendency of seismic activity. Research on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mostly focused on finding the phenomena. Some attempts on getting regularity were comparatively subjectiv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re should be indices of migration in earthquake dataset and the indexes should have statistical meaning if there is regularity in the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three derivative attributes of migration, i.e., migration orientation, migration distance and migration time interval,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show that the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statistical meaning. There is a dominant migration orientation (W by S to E by N), a dominant distance ( ≤ 100kin and on the confines of 300 ~ 700km), and a dominant time interval ( ≤ la and on the confines of 3 - 4a).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migration will differ slightly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 range or earthquake activity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