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工程建设改变地下水流场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以济南经十路沿线大型地下综合体为例,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并建立了地下水流场修复模型。结果表明: 地下空间结构会阻挡地下水运移, 地下水水位壅高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将地下工程设置导流措施后, 其迎水面水位随时间呈现衰减趋势, 且越接近天然状态水位衰减速率越慢; 因地层结构差异, 壅高水位基本回落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地质条件下流场修复所需导流井数量与导流几何体结构参数呈负相关关系, 所需导流井数量的预测方程反映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除导流几何体自身结构外, 围岩水力梯度与渗透系数对导水能力产生影响, 其中渗透系数大小制约导水速率的快慢, 水力梯度则控制导水行为的发生。导流措施的实施可减小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确保地下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可控。   相似文献   
82.
赵振华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09-1227
为查明黄河流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及重金属元素异常分布区域,采集该流域济南段表层土壤、不同土壤类型样品,以及重金属异常区域水平剖面-垂向剖面土壤样品,测定N、P、Mn、Mo、Zn、As、Cr、Hg、Pb、Ni和V等29项土壤指标,通过元素聚类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KMO检验验证,最大方差旋转)和重金属元素异常区域立体化分析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的元素有第一簇群元素(Pb、Zn、Cu、Mo、Cr、V、Co)及Hg元素,第一族群元素在街道中心区域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As、F等元素受人为影响较小,与河流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元素丰缺情况有一定差异性。重金属元素异常区分布相对分散,较为集中的两个异常区域是大桥街道东北部和太平街道与孙耿街道交界处。在调查区东西方向上,各重金属峰值分布有明显差异性,纵向剖面元素分布情况各异。黄河流域(济南段)大部分地区元素含量受背景值控制,小部分区域(面积<0.3%)存在轻度的人为重金属污染,整体土壤环境较好,适合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83.
84.
新疆北部的富镁火成岩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重点讨论的富镁安山岩(MAs)是指 SiO_2>53%,Mg~#≥55的安山岩,也包括富镁英安岩和富镁闪长岩。阿尔泰南的富锾安山岩形成于中泥盆世,东、西天山和阿拉套山的富镁安山岩形成于石炭纪。本区富镁安山岩 SiO_2 53%~65%,TiO_2含量低于1%(0.21%~1.08%),平均0.72%;MgO 平均5.90%,与国外玻安岩平均值相比,Mg 含量较低,Ti、K、Na 含量较高。稀土元素总合量低(<100×10~(-6),范围15~95×10~(-6)),相对富重稀土(La/Yb)_N0.98~6.4,多数在4±;Eu 弱亏损到无亏损(Eu/Eu~*0.65~1.15)。相容微量元素 Cr、Ni 含量高,分别为72×10~(-6)~790×10~(-6)和29×10~(-6)~276×10~(-6);高场强元素 Nb、Ta、Ti 明显亏损;相对富集流体中富集的大离子亲石元素 Rb、K、Pb;Y 含量较高(>15×10~(-6));Sr/Y 比值较低(4.4~6.2)。(~(143)Nd/~(144)Nd)_i 值变化范围较大0.51221~0.51255,ε_(Nd)(t) 0.28- 7.2,Nd 模式年龄 t_(DM)485~1220Ma;(~(87)Sr/~(86)Sr)_i 值变化范围较大0.7029~0.7065,在ε_(Nd)(t)-(~(87)Sr/~(86)Sr)_i 图解中位于第一象限。上述特点表明,本区富镁安山岩源区为复合源,包括有蚀变洋壳、弧前增生棱柱的不成熟、新生地壳物质及地幔楔橄榄岩。成岩作用具复合性,既有俯冲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又有俯冲板片熔体对地幔楔橄榄岩的熔体交代作用。形成于特殊构造环境:高地热梯度和富挥发分;导致弧前增生棱柱俯冲的俯冲剥蚀作用;由俯冲板片撕裂、断离所形成的软流圈窗或洋脊俯冲。  相似文献   
85.
华南绍兴-恩平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及其动力学意义初探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根据野外地质及室内岩相学、矿物成分和岩石化学的研究,从华南腹地厘定了一条重要的中生代NE向富碱侵入岩带-绍兴-恩平富碱侵入岩带。该岩带全长约1400km,宽100-150km,不仅发育有狭义的碱性岩(方沸黑云橄榄黄长岩、白榴黄长煌斑岩、霞石正长岩、霓辉石正长岩、黑榴石正长岩和含霓石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钠闪石花岗岩、霓辉石钠闪石花岗岩),还发育有大量的正长岩类-二长岩类-碱长花岗岩或晶洞钾长花岗岩。这些富碱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绍兴-恩平燕山期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将对研究华南中生代的动力学的背景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
浙江显生宙花岗岩包括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用钻石U-Pb年龄确定了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的存在,并讨论了各期花岗岩的主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钛、锶、铅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岩石成因。加里东和印支期花岗岩是元古宙基底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燕山期花岗岩类是壳幔混合花岗岩。加里东和印支期两次构造运动较弱。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和火山岩意味着中生代发生了地壳增生。  相似文献   
87.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近代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在地球化学的传统分支学科——元素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基于下述三方面背景:首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许多重要化学元素多属微量元素,如Li、Rb、Cs、Be、Sc、RE、U、Th、Zr、Hf、Nb、Ta等。因此,以研究这些具有重要工业意义而又量微的微量元素在自然界分布规律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则应运而生。初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微量元素在各种岩石和矿物中的分布规律。著名地球化学家戈尔德施密特关于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规则的系统论文《定量地球化学基础》、《岩石和矿物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原理》;戈尔德施密特和费尔斯曼分  相似文献   
88.
张家口水泉沟正长岩杂岩体成因的REE和Sr、Nd、P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泉沟杂岩体位于尚义 赤城断裂的南侧,侵位于太古宙桑干群变质岩中。岩体形成于晚加里东至早海两期。其稀土元素含量为8.543×10~(-6)~211.6×10~(-6),随着岩石的CaO、MgO、FeO、Fe_2O_3含量降低,SiO_2、K_2O、Na_2O含量增大,稀土含量减小,稀土分布模式由右倾直线型变为近平直的“~”型。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杂岩体落在地幔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在ε_(Nd)-ε-(Sr)图解上处于地幔演化线的下方。杂岩体的钕模式年龄低于围岩桑干群的形成年龄。岩体可能来源干上地幔与下地壳太古宙变质杂岩混熔作用所形成的正长岩岩浆。  相似文献   
89.
赵振华  张晓君  李晓程 《岩土力学》2019,40(6):2192-2199
针对非完整硬岩应力松弛特性研究的不足,开展了含卸压孔的具有岩爆倾向性的辉长岩试样峰前加载、松弛和再加载、再松弛模式的应力松弛试验,得出了其峰前应力松弛特性、松弛模型和超声波变化规律,揭示了应力松弛过程的卸压孔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含卸压孔硬岩应力松弛过程经历了迅速衰减、逐渐衰减和稳定3个演化阶段;随峰前加载载荷增加,其应力松弛度总体上呈现增加,能量耗散量增加,用于硬岩损伤破裂演化的能量比例增加;通过波速、波幅和波形变化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含卸压孔硬岩应力松弛过程的变形损伤破裂演化进程;Burgers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含卸压孔硬岩的应力松弛特性。经与完整辉长岩试样应力松弛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同等情况下含卸压孔硬岩的应力松弛度更大,松弛过程能量耗散量更多,耗散速度也更快。该研究结果对硬岩、含卸压孔硬岩长期稳定性分析、预测及岩爆解危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0.
以黄河三角洲19个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为68.396 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14.057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4.339 hm2。反映出评价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被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