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61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2.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沉积盆地活动构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野外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札达盆地不仅边界断裂存在较强烈的活动性,而且在盆地内部发现了较多的活动断层,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崩塌堆积。该调查结果为札达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评价和青藏高原区域应力场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83.
滑坡及危岩(崩塌)防治工程措施选择与工程设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滑坡和危岩(崩塌)治理工程措施较多,措施组合可变性大,每种工程措施都有其相应的应用条件,不宜性、适宜性和最佳配置组合。治理工程措施选择应充分考虑治理工程功能性的具体要求、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工期要求和投资的经济性以及后期维护的要求、工程岩土体性质及其蓄水后的变化、场地条件、施工技术条件、地方材料资源等具体制约因素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三峡水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国家级验收总结的基础上,对滑坡与危岩(崩塌)常用防治工程措施(排水、削方减载、回填压脚、抗滑桩、重力式抗滑挡墙、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拦石墙等)的工程适用条件、工程设置及不宜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工程设置应考虑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在中国甘肃省的黑方台阶地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人类定居和开垦活动,并自1968年发展为灌溉农业。随着灌溉的进行地面已出现沉陷和滑坡。地表沉陷是由灌溉水的充填引起黄土结构崩塌造成的。然而崩塌和湿润化对剪切特征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湿化后的黄土剪切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对马兰黄土未经扰动和重塑土样的直接剪切盒测试。结果显示未扰动土样的粘合力和内摩擦角在湿润化后都下降了,而所观察到的重塑土的弹度参数只有少许变化。未扰动土的不饱合粘合力,据认为其受胶结物质的影响,在饱合后消失了。经灌溉的土的不饱合强度参数与未灌溉土相比表现出差异,它们可能受土壤水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85.
落石堆积的结构特征与斜坡破坏型式之转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基岩山区和丘陵区,落石堆积的分布非常广泛、并可经长期积累而形成巨大规模。然而,因缺乏研究,它们(尤其是规模较大者)经常被误定成滑坡或崩塌堆积。为此,作者结合长江三峡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采用天然模型勘测和岩相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认为:1.落石堆积(累积体)通常是在扩离-落石发育而崩塌、滑坡不发育的陡崖(坡)下形成,同时还需有较平坡面,便于落石停积而不易被重力和流水搬走的堆积场所;2.落石堆积的结构特征为:(1)前缘土体较密实且粒(块)径较小,后缘多大块石并常具架空结构;(2)不等粒系数普遍较大;(3)常有淤泥质和砂、卵石夹层或透镜体;(4)前缘可具向外陡倾的加积层理。基于此,水的潜蚀作用和地表水对前缘的集中冲刷常成为落石堆积变形破坏的主因;3.落石堆积的破坏型式为滑坡、泥石流或碎屑流;4.落石堆积的勘查应特别注意查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储水结构及相关参数;其稳定性评价应首先分析不同工程活动影响下产生潜蚀的可能性;5.为防治斜坡失稳,首先应保护落石堆积的自稳结构和选用有防潜蚀功能的开放型措施;6.深入研究落石堆积,对沉积学和工程地质学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城市地铁,特别是区间隧道暗挖施工,由于从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下面穿过,施工中的土体变形、水位下降和施工崩塌将会对其上的市政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不利甚至严重的影响。施工中进行防灾监控量测可及时发现这些不利影响,确保施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因此施工防灾监测工怍是城市地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广州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站至公园前站区间隧道,埋深16~25m,其上建筑物密集,部分十分陈旧,隧道采用矿山法暗挖通过。文章从监测的规划、项目设置、观测手段、方式方法、资料处理及成果分析等几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叙述,观测项目齐全,数据连续、完整、详实、很有规律性,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层分析。系统而全面的防灾监测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地铁施工的顺利完成。防灾监测工作非常成功。监测工作经验值得类似工程监测借鉴。  相似文献   
87.
澜沧江中游某崩塌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崩塌堆积体范围内布置有公路、缆机平台、电站进水口等重要建筑物。其变形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安全以及电站的运行。因此,文章在对其环境地质条件、物质结构、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变形空间效应作系统的地质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应用FLAC-3D快速拉各朗日差分程序对其空间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口转向及变形收敛特征使得堆积体下部形成一个“支撑拱”,从而阻碍了上部堆积体向下部的变形与位移,利于堆积体的稳定;同时,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堆积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其位移矢量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且变形主要分布在1360~1650m高程;变形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分区特征,表现出后缘压缩固结,中部滑移,前缘受阻压缩的位移特征。纵向具有明显的收口效应;横向上比较来看,也存在变形受阻的收口特征;收口范围主要集中在1330~1440m高程范围。  相似文献   
88.
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郝俊卿 《陕西地质》2004,22(2):101-106
陕西省独特的区域地质背景条件,造就了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代表性强、规模大和崩塌构造发育等特征,涵盖了极高的地学科学价值,但目前保护利用中存在着缺乏系统地调查、保护工作滞后和利用潜力尚待挖掘等问题。本文依据“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地质遗迹资源提出了科研 观光型、科研型两种保护利用类型,以此实现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9.
在火成角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中,着重研究角砾岩体与其主岩体和矿化体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华南花岗岩中,诱发火成角砾岩的主岩体几乎全是III阶花岗岩小岩体,火成角砾岩与成矿的关系其实质是高位小岩体与成矿的关系。根据角砾岩的形成条件可寻找岩浆源和二重源矿产。提出了火成砾岩的找矿指示作用和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90.
通过广东沿海陆地典型地质灾害事件的统计、调查与研究表明,南澳、汕头、揭阳、阳江等地区是潜在地震多发区和强震活跃区,地震多出现在NEE、NNW和NW向活动断裂交汇的海湾附近。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和城镇区等人类活动区是潜在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坡面灾害发育区。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雨、旱、季节性变化特别是持久的干旱多出现地裂缝现象。隐伏岩溶区过渡抽、排岩溶区地下水是岩溶榻陷形成的直接原因。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地下水,特别是深层承压水的结果。软土因其天然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承载力低,构成了沿海三角洲与滨海平原区工程建筑的非稳定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