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543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运用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 对中国山西浑源等4个典型的菌藻类煤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 菌藻类煤在物理、化学组成和特性上与腐植煤有明显的区别; 其形成环境主要受 p H、E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制约, 其中皮拉藻和轮奇藻具有含量高、生存时间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对菌藻类煤作了成因分类。   相似文献   
862.
华洪  陈哲  张录易 《地层学杂志》2004,28(3):265-269,i003
贵州清镇桃子冲组发现了保存精美的 Shaanxilithes,其特征与陕南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相同分子基本一致 ,结合瓶状化石资料 ,初步推断桃子冲组下段的下部可与高家山段对比 ,与南澳的“可疑构造”在形态上的相似性进一步证实 Shaanxilithes具有较为稳定的地史分布 ,可以作为新元古代末期地层对比的一个潜在的重要标志。对Shaanxilithes的深入研究排除了其为遗迹化石或蠕形动物的可能 ,推测它可能是一类钙化的藻类化石碎片  相似文献   
863.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7个钻孔样品的孢粉、藻类分析,从晚第四纪第一硬质粘土层中提取出了种类和数量均较可观的孢粉、藻类化石,从而可以判别第一硬质粘土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植被类型,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硬质粘土层的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硬质粘土层中有多种孢粉、藻类化石组合。高含量淡水藻类的存在说明硬质粘土形成受到流水的作用,亦即硬粘土的形成环境可能为水域环境。化石组合中含量较低的海生沟鞭藻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硬质粘土形成时曾受到海水影响。硬质粘土层中的禾本科-莎草科-落叶栎-松、禾本科-落叶栎-松-蒿和莎草科-落叶栎-香蒲孢粉组合指示研究区低地为平原区草甸,而周边的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当时该地区属于温凉略湿的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864.
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索黄龙钙华的生物成因角度出发,对黄龙钙华藻类进行了采集、鉴定和分析,并对钙华藻类的生物岩溶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研究得出黄龙钙华藻类分属于4门19属86种,优势种属为Tolypothrix属、Gloeocapsa属和Cymbella属。黄龙景区不同环境区域的优势藻类有所不同,藻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在不同岩溶景观中所起作用也有所差异。其中蓝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黄龙钙华坝景观的形成过程中,由硅藻参与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斜坡滩华景观的形成过程中。藻类既能在钙华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藻类的生长也能侵蚀破坏钙华景观,在长期缺乏岩溶水补给的条件下,藻类对钙华景观的破坏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65.
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参数的测定和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中的异养细菌利用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转换为自身颗粒物(Particular Organic Matter,POM),然后被原生动物(主要是鞭毛虫和纤毛虫)捕食后再传递到后生动物构成微食物环(microbialloop)。近20多年的研究证实异养浮游细菌作为二级生产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过去十几年国内研究海洋异养细菌的参数一直是细菌生物量(bacterialbiomass,Bb)、细菌生产力(bacterial production.Pb);  相似文献   
866.
藻类CCM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Bisohosohate Carboxvlase,EC4.1.1.39,简称Rubisco)是光合作用还原和光合氧化二个连锁循环的交叉点,为调节光合作用和光呼吸、决定净光合速率的第一个关键酶。Rubisco的羧化和氧化作用的相对速率是由该酶周围环境中的CO2和O2的相对浓度所调节。因此,提高Rubisco周边环境CO2浓度,可以提高其羧化反应速度。藻类生活于水中(包括淡水和海水),  相似文献   
867.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结构,讨论了其研究现状。90年代以来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特点是:状态变量的个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从2-4个增加至3-7个生物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注意刻画物理过程的作用,特别是垂直方向上湍流的交换作用;利用或改进原来的模式,研究新问题;模式仍以一维为主,同时三维耦合模式也得取发展和应用;区域仍以北大西洋为主,也出现了研究赤道太平洋、阿拉伯海、东海等海区的工作。  相似文献   
868.
近万年来冲绳海槽北部浮游藻类沉积率反映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冲绳海槽北部B-3GC柱状样的84份样品做了浮游藻类(绝大多数是沟鞭藻孢囊)沉积率分析。冲绳海槽约6790a以前的全新世早期和3620-2390aB.P.两个阶段的沟鞭藻孢囊沉积率较高,特别是在全新世早期,孢囊沉积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沟鞭藻孢囊沉积率的变化反映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其趋势与黑潮影响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在黑潮影响甚微的全新世早期,表层海水富营养且高生产力,约6790aB.P.起黑潮影响强度明显加大,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幅度下降,只是在3620-2390aB.P.期间因黑潮影响强度减弱而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有小幅度上升。黑潮对于冲绳槽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的营养,不公亩在为其本身低营养、低生产力的特性,也由于其对来自我国大陆一侧陆源输入物的阻隔作用。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在剖面下段高于Spiniferites spp.,上段则呈相反的情况,Spiniferites spp沉积率较高,变化的转折点(约6790aB.P.)与黑潮对冲绳海槽影响强度出现骤然变化的时间吻合。所以,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高实际上指示了偏低的表层水温,约6790aB.P.冲绳海槽北部表导水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869.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相似文献   
870.
YSDP102钻孔有孔虫动物群与南黄海东南部古水文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研究的YSDP1 0 2钻孔岩心 (33°49.496′N ,1 2 5°45.0 0 9′E)是由韩国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于 1 995年 8月联合取自南黄海东南部水深 62m的巨厚泥质沉积区内 ,岩心长 60 65m。通过对岩心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动物群的分析 ,结合相应的AMS1 4 C测年数据 ,对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形成于距今约640 0日历年前。形成伊始 ,冷水体处于明显的强势状态 ,而暖流的强度却相对较弱 ,这一过程约持续了 2 2 0 0年左右 ,是南黄海东南部巨厚泥质沉积区的主要堆积期。直到距今 42 0 0日历年前后 ,黄海暖流的影响强度开始加强 ,冷水体相对减弱 ,直至达到现代的水文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